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最近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美国那项备受瞩目的“入港费”政策终于在10月生效了,结果并没有成为他们想象中打击中国航运的利器,反而成了全行业的笑话,整个航运圈从船东到货主,从码头工人到消费者,全都被这场“纸上谈兵”的操作搞得一头雾水。 谁该交钱、该交多少、怎么算,全靠企业自己猜,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这种操作水平,别说打击对手,连自己都快先被累趴下了。 先说规则本身就像一团浆糊,文件规定“中资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都要缴费,可“拥有”和“运营”怎么区分没人讲清楚。 合资企业算不算?融资租赁的船怎么办?跨国公司买的中国造船算不算“中方建造”?这些基本概念都没定义明白。 更离谱的是收费口径五花八门:有按净吨收的,有按集装箱数量收的,有按船型收的,而且还得“择高计收”。 一艘既装集装箱又装散货的船到底怎么算?谁都说不清楚,更别提那些豁免条款:液化气运输船免、空载免、特定投资也免,可没有任何预审系统,也没有编号标准,最后就是“交多不退、交少挨罚”,船东只能自己估着交钱,交完还提心吊胆。 这本该是监管部门负责核实的事,现在全推给企业自己承担风险。 CBP人手短缺得离谱,一线港口每天要处理几十艘申报,但审核员屈指可数,热线电话没人接,网站的自助问答不是“系统维护”就是“请自行判断”。 而申报流程也一塌糊涂,没有“预核—回执—复核”的闭环,电子系统经常崩溃,对账回单不是延迟就是消失,企业交了钱却没回执,不交又怕被罚,这不是收费,是在逼企业玩“心跳游戏”。 这种混乱带来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就是船东端的“自保”成本大增,很多公司宁愿多交钱“买平安”,或者干脆绕开美国港口,改道加拿大、墨西哥甚至南美港口。 绕路意味着多出3—4天航程,燃料、保险和调度成本全都上涨,大型航运公司本就利润薄,这一来直接被吞掉大半。 而租船公司和货代也不傻,纷纷在合同里加入“政策风险附加费”条款,把成本向下游传导,原本简单的租船协议,现在充满了各种附加费用,风险全被摊到客户头上。 出口商和制造业感受到的压力更直接,利润空间被压缩,订单周期被打乱,有的干脆选择把生产线搬到东南亚,避开这笔“糊涂账”。 进口端同样遭殃:绕港导致物流时间延长,陆运成本上涨20%,仓储费用水涨船高,零售商已经在预警,海运价格每上涨10%,终端商品价格就会涨5%到10%。 这意味着年底美国人买的圣诞礼物、家具和日用品都会更贵,而且很可能还买不到。 更糟糕的是,这场政策灾难连港口和就业市场都拖下了水。 船东绕港,港口吞吐量下滑,卡车司机、码头工人收入大幅下降,不少人只能去其他国家找工作,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这样的世界级码头,挂靠量直接下降,运营收入锐减。 所谓的“打击中国航运”,结果先打碎了自己的就业和财政。 而中国的应对方案,简直像是给美国上了一课,中国的反制收费不仅标准清晰,而且流程高效:持股比例、运营标准写得明明白白,申报一次全年最多收五次,系统自动核算,未缴费就无法靠港装卸。 一边是美国“多口径叠加、自判自计”的模糊操作,一边是中国“统一口径、自动核算”的精准流程,谁更有执行力,一目了然。 结果,美国原本想用“入港费”卡中国的脖子,现在却卡住了自己的喉咙,短期内确实制造了一些麻烦,但长期看,航运公司要么绕路,要么转单,市场自然会找到更稳定的替代路径。 中国的造船业依旧占全球一半以上份额,美国本土造船业却没能迎来复兴,反而暴露出成本高、交付慢的老问题,美国港口的竞争力在下降,进口商和消费者在为这场“政策表演”埋单。 说到底,这项“入港费”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经济攻势,而是一场行政灾难,它暴露了美国制度的疲软、监管的滞后和执行力的缺失,喊得再响也没用,规则不清、系统不稳、人手不够,注定这场“重拳”最后只能打在自己脸上。 毕竟,真正有底气的政策靠的是清晰、可执行和高效,而不是模糊、拉跨、混乱和自欺欺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15评论】【4点赞】
用户10xxx13
政府停摆,技术官僚和雇员工资都拿不到,政客们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