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不幸被国民党抓获,就在他认为自己的革命生涯可能走到尽头时,审讯室的门打开了,走进来的人竟是他昔日在黄埔军校十分器重的学生鲍靖中。 彼时的上海正陷入危机,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国民党和青帮的探子,不少共产党人都被关进了监狱,周恩来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当他被送进国民党的师部,看守的正是鲍靖中——这个曾经在黄埔军校屡次受到周恩来夸奖的得意学生,鲍靖中是个能打仗也善于思考的军官,北伐时打过硬仗,骨子里却没有完全被国民党那一套洗脑,心里始终记得老师的言传身教。 惯常的审讯并没有进行下去,鲍靖中对现状充满了挣扎,表面上他得听命于上级,内心却对蒋介石倒戈、屠杀昔日战友的做法感到愤慨。他站在师生情谊和党派立场的十字路口,没有选择急切地处置周恩来,而是做出了极其冒险的决定——救自己的老师。 鲍靖中很快制定了计划,他先是故意支开身边的士兵,让周恩来换上一套国民党士兵的服装,打算以检查的名义将他带出团部。 这过程中还遇到一个岔子——师部的政治部代主任酆悌也刚好路过,他也是周恩来的学生。酆悌并没揭发鲍靖中的行动,而是选择了装作没看见,这才让鲍靖中的营救行动有了更大的把握,两位曾经的学生,在生死面前都默默站到了老师这一边。 在阴差阳错的配合下,周恩来就这样避开了国民党的“清党”计划,被鲍靖中一路护送到了火车站,最终脱离险境,离别时没有多少言语,紧迫的环境下更是没心思煽情,却让人记住了他们之间多年的师生情分和同道之间的默契。 幸运逃出生天后,周恩来前往武汉,参与筹划南昌起义,后来成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不断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和社会变革投入全部精力。 鲍靖中则继续在国民党军队里效力,抗日时期也曾冲锋陷阵,最后因伤退役,解放后回到南京,平静度日。 时间过去几十年,周恩来始终记得鲍靖中的救命之恩,新中国成立后,特意托人打听鲍靖中的生活情况,得知这位老友日子不易,亲自安排政府给予照顾。 1957年两人再次见面,曾经师生的恩情没有被时间冲淡,在黄埔军校的记忆里,他们始终站在同一阵线。 其实,抗战时期,香港沦陷后,许多文化名人被困,东江抗日游击队冒着极大风险历时数月救出了大批民主人士,这种关键时刻宁愿自身犯险也要把同胞安全带出来的做派,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担当。 鲍靖中当年救周恩来,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也可能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整个发展走向。 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大家都清楚,如果当年他倒在国民党“清党”的屠杀枪口下,南昌起义、新四军组建乃至后续很多关键时刻都不会如今天这样展开,师生之间的信任和选择,在巨大历史背景下成了改变格局的关键一点。 鲍靖中、酆悌这样的普通人,在那个年代都用自己的行动守住了良知。这种关键时刻的担当,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气节。 参考信源:人民网——"4·12"政变周恩来一度被捕 被黄埔同学搭救【2】
1927年4月,周恩来在上海不幸被国民党抓获,就在他认为自己的革命生涯可能走到尽
芸霄记史
2025-10-17 09:49:42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