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美国提出收货轮靠港费,是华裔商务代表戴琪提出来的。她的想法是,中国的货轮多,而且每年生产的货轮也多,其他国家购买的中国的货轮也多,所以提出靠港费,能够给美国带来一大笔收入。 戴琪提出的靠港收费,说白了就是想把中国对全球航运和造船这盘大棋的主动权拉回来一些,把中国多年来积累的造船优势变现,也能增加一点对中国的遏制。 这一政策算得上是高度定制,直接点明只要是中资拥有、经营,甚至只要是中国船厂建造的船,哪怕你挂的是别国国旗,来了美国照样要掏钱。 收费结构还一年比一年高,短短三年时间,最高的收费档就能从每净吨50美元飙到140美元,集装箱船每TEU实打实多交上百到几百美元的进港门票。 这种设计显然不是为了解决财政赤字,而是真想利用“海上税”给中国船企和航运公司狠狠上道枷锁,还可以顺手促进点本国造船业复苏,一箭双雕。 但如果觉得美国这波操作只会让中国吃瘪,实在低估了全球航运市场的复杂性和中国手里的反制牌了。 美国一宣布新规,中国很快跟进,对美国有关船舶征收对等结构的港口费,并出台豁免政策,自己的船厂建造的只要进自家港口就不收费,抢先锁死政策红利。 不少行业人士都在分析,这种针锋相对的“港口费战争”不仅会导致进出美中两国航线的运营成本激增,还可能扰乱全球贸易格局,并带来外溢的连锁反应。 最近几个月里,许多航运公司开始紧急修改注册地、变更船东结构,甚至加快部署不受影响的小型船舶和转运方案,部分货物直接转向加拿大、墨西哥、加勒比等第三方港口落地后再转运进美国市场。 中美两国对船旗、船籍、实际控制权这些原本没那么敏感的点,都成了企业绕开新规的必修课。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着急,明面上说是“海事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实际上明摆着就是针对中国造船业和航运巨头,想拔掉竞争对手的部分利润,把运价推高,给本国制造和海事产业腾点空间。 更有分析师直言,到政策全部落地以后,预计每个航次单单靠港费都能让每个集装箱多掏三四百美元,2028年末光是全行业的额外成本就能堆出全球贸易一年上百亿美元的大窟窿。 最直接的、最无法回避的后果是:运输成本和货价涨,美国这一百多年来依靠低价全球物流支撑低通胀消费的局面,真要被自己捅的这一刀带点“通胀火种”。 说到影响,这场规则之变最痛的是谁?首先当然是那些对中美往来特别依赖的大型航运公司,比如中远、东方海外、中美合作运营船只的联盟以及租用中国船舶的美欧公司都叫苦不迭。 业内预判一旦费用推行,一艘1.3万标箱的大型集装箱船可能一次往返就要交掉数百万美元,将来还会更多。 越大的船、越多的中国因素,越难躲开直接打击,急剧抬升的运营成本,必然要求企业想尽办法要么转嫁成本、要么调整布局。 末端的农业、能源、制造业企业,尤其褶皱明显,分析普遍认为,农产品出口运费可能涨幅高达15%-20%,制造业物流成本提升8%-12%,2026年开年美国家庭买欧洲、亚洲中国产品的价格就能感觉明显上浮。 这不会是谁“单方面的战利品”,而是一道双刃剑盘旋在整个供应链上。 美国这波针对中国货轮的靠港费操作实属用力有余、智谋不足,算盘精明没错,但贸易流动、物流效率、全球分工本就不是哪个国家单方面能主导的“统一游戏”。 当下全球超一半新造商船是中国出品,各国买中国的轮子本就是市场分工优选。 美国此举虽说短期可能提高财政收入、给本地造船厂和某些联盟喘口气,长期反而会推动更多企业去寻找美国管不到的出入口,最终美国在全球物流端的话语权未必能“挽回损失”。 靠港费的实质是贸易壁垒新花样,短期内肯定搅乱市场,长期中美博弈只会越玩越复杂。 你怎么看美国这一轮港口费新政?
美媒:再买不到中国稀土,美国不但贸易战打不赢,热战恐怕也要输美国人的麻烦终于来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