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买家,中国禁止买入美国的大豆之后,他们把大豆转向印尼

丙灿说 2025-10-17 16:00:27

美国大豆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买家,中国禁止买入美国的大豆之后,他们把大豆转向印尼和越南,让这些东南亚国家来大量采购美国的大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的大豆,这两年可真是命运多舛。一边是国内生产商苦哈哈地堆着库存,另一边是国际市场的大买家,中国,突然对美豆说“不”,生生把美国的大豆市场打了个措手不及。 你想啊,美国的大豆产业这么多年靠着中国撑腰,一旦中国不买了,那库存马上就像过期的薯片一样堆在仓库里,不但卖不出去,还得花钱保管,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美国显然也不是吃素的,想了一招“曲线救国”。既然中国不买,那就去东南亚找买家。印尼、越南,这些国家虽然不是大豆消费巨头,但人口基数也不小,豆粕需求还是有的。 于是美国大豆开始上路,从本土运到远在东南亚的港口,想靠这帮“二线市场”来消化库存。表面看起来好像有救了,但问题在于,东南亚的市场承接能力根本没法和中国比。 首先,美国大豆的数量惊人,中国一年进口的美豆动辄上千万吨。印尼、越南的需求根本没法消化这么大的量。 你想,越南一年养猪、养鸡、生产饲料所需的大豆,最多也就几百万吨,印尼也差不多。美国仓库里的大豆堆得像小山一样,而这些国家一年只能消化一小部分,剩下的还是堆在码头,问题依旧。 再说操作复杂度。中国进口美豆有长期合作的贸易渠道,价格、品质、运输、港口卸货一条龙流程成熟得很。 而东南亚市场,美国大豆想要迅速打开,得面临签合同、运输、关税、检验、仓储等一系列问题。 你得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粮食进口商突然接到超大订单,要处理一堆新供应商、新港口、新流程,操作难度比爬长城还高。 而且美国这边还得想办法调整价格,想用低价吸引这些国家买入,但东南亚的市场本身也有自己的供应链和价格敏感度,美国想凭一己之力硬塞货,难度可想而知。 说白了,美国这波操作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理论上东南亚可以部分消化美豆库存,但实际上,量小、成本高、操作复杂,这盘棋根本无法完全替代中国市场。美国的算盘打得响,但现实是响不出声的。 与此同时,中国这边可就稳得多了。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大豆,不等于国内市场缺粮。早在几年之前,中国就开始多元化采购,把目光放到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 巴西大豆的产量足够大,而且供应链成熟,运输成本和效率也还行。阿根廷大豆也在稳定供应,而这些国家的出口商看到中国这个大买家,订单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样操作不仅保证了国内大豆供应稳定,也起到了调控价格的作用。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豆粕和大豆进口市场,一旦暂停进口美豆,市场上自然会关注南美大豆的供给和价格。 中国通过灵活采购,不仅避免了价格暴涨,也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这种操作就像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玩了一场“调价游戏”,既稳住了供应,也让美国大豆市场焦头烂额。 反观美国,大豆库存越来越多,出口受阻,靠东南亚消化库存效果有限。这不仅让美国农民头疼,也让美国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期来看,美国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大买家,哪怕再找其他国家,短期内都无法完全弥补。 所以这事儿怎么看都挺有趣的。美国一手制造的出口问题,结果自己还得跑到东南亚挤市场,东南亚国家也只能吃得有限,美国的大豆库存还是高高在上。 而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不仅保障了自己,还让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微妙变化。整个局面,有点像美国自己扔了个雪球,却让自己被雪崩埋住,而中国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手里还握着热巧克力。 总之,美国大豆试图靠东南亚消化库存,既现实又无奈,量少、操作难、效率低;中国则通过多元化采购稳住供应、控制价格,掌握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动权。 这一轮操作,不仅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让全球贸易格局看到了新的动向。美国大豆再想靠中国之外的市场撑起出口,不是没有可能,但短期内绝对难以复制原来的辉煌。 可以说,美国大豆这波经历,真是“欲哭无泪”,而中国却趁机稳住了市场和话语权。农产品贸易不仅是粮食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问题。这一次,中国打的这盘棋,很漂亮,也很聪明。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丙灿说

丙灿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