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于华人拳击手周润琪在澳大利亚遭遇暴力袭击的自述视频引发了中文互联网的广泛关注。视频中,他详述了自己与妻子在公交车上无端遭受当地青年辱骂、殴打的经过——妻子被持续攻击十余分钟,他本人更是被改锥刺中头部,伤势严重,险些丧命。这段充满血泪的经历,任谁听了都会对施暴者的恶行感到愤慨,也对受害者的遭遇抱有同情。 不过,在了解事件细节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一个关键信息:周润琪已于去年正式移民澳大利亚,获得了当地国籍。这一信息让我对他选择在中文互联网讲述遭遇的行为,生出了几分复杂的感触。并非质疑他遭遇暴力的真实性,更不是否认他作为受害者的无辜,只是从情感上而言,总觉得这份“哭诉”少了些恰当的落点。 毕竟,当一个人选择加入他国国籍,便意味着在法律层面与该国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结,遭遇不公时,首先寻求所在国的法律保护、向自己选择的国家伸张正义,本是更符合常理的路径。中文互联网的受众虽会因“华人”这一身份产生共情,但这种隔着国籍与地域的情感联结,终究难以成为解决问题的直接力量。 或许,这种复杂心态的产生,与我们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息息相关。长久以来,“同胞”二字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分量,可当身份归属发生变化,这份情感的表达边界也随之变得微妙。但即便如此,我们始终要明确:中国向来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坚强后盾,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血脉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当遭遇危及生命安全的重大困境时,祖国永远会为同胞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只是这份支持,更应建立在合理的诉求表达与合规的求助路径之上,而非单纯依赖跨地域的情感共鸣。
威廉王子“冷语”炸裂!仅用几个字,揭露对梅根的滔天怒火!就在全球还在消化哈里梅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