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哈马斯签署停火协议逐步释放人质后,以色列又突然重新在加沙地带发起军事行动

未央秘史 2025-10-20 16:46:16

以色列与哈马斯签署停火协议逐步释放人质后,以色列又突然重新在加沙地带发起军事行动。 停火协议破裂,与其说是哈马斯“上当”,不如说是内塔尼亚胡政府一场早有预谋的政治与军事双重算计,而特朗普的参与更让这场停火沦为了服务于个人政治诉求的道具。 这次短暂的停火协议达成,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当时以色列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西方盟友内部也出现了分歧,而内塔尼亚胡的国内支持率更是跌至冰点,超过60%的以色列民众认为他应该为冲突初期的情报失误负责,甚至有弹劾的声音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停火成了他缓解压力的最佳选择,既可以借着释放人质的操作挽回些许国际形象,又能为以色列国防军争取调整部署、补充弹药的时间。 再看特朗普的角色,这位即将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政治人物,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念早已不是秘密。 当年他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国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时,就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配得上诺贝尔和平奖”,这次介入巴以停火,本质上就是故技重施。 而内塔尼亚胡也需要特朗普所在的共和党继续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毕竟民主党政府对以色列的援助虽然依旧,但在舆论上已经开始有所保留。 两人一拍即合,这场停火协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短暂的“政治表演”,所谓的“担保国监督”不过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幌子。 停火期间的种种细节,更能印证以色列的算计,根据协议内容,双方需要分阶段释放人质和被扣押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在释放了少量被扣押者后,便以“哈马斯拖延释放人质”为由开始制造摩擦。 而实际上,以色列国防军借着停火的“窗口期”,一直在通过卫星侦察、无人机巡逻以及地面情报人员渗透等方式,收集哈马斯的军事部署信息。 此前哈马斯为了保障人质释放通道的安全,不得不调整部分军事设施的位置,甚至短暂暴露了部分武器库的储备情况,这些信息都被以色列精准记录在案。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以色列重启军事行动后,能在短时间内精准打击数十个目标,所谓的“回应哈马斯违约”,不过是为其早已准备好的军事打击找一个牵强的借口。 哈马斯发布的声明中提到的“无中生有”并非空穴来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本轮冲突中,以色列多次对加沙地带的民用设施发动袭击,包括医院、学校和难民营,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 而在停火期间,以色列并未停止对加沙地带的物资封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的数量不足需求的三分之一,大量巴勒斯坦民众面临着缺水、缺粮、缺药的困境。 反观美以的指控,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唯一的“依据”就是以色列军方发布的模糊视频和单方面声明,这种指控模式和2003年美国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伊拉克如出一辙,都是通过误导性宣传为自身的侵略行为正名。 从历史案例来看,以色列从未真正将“停火协议”视为实现和平的契机,反而多次将其作为调整战略的缓冲期。 2021年5月,以色列与哈马斯也曾达成停火协议,但仅仅过了半年,以色列就再次对加沙发动空袭;2008年“铸铅行动”前,以色列也曾与哈马斯签署过6个月的停火协议,最终却以大规模军事打击收尾。 这些案例都说明,以色列政府始终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巴以问题的核心方式,所谓的“和平谈判”“停火协议”不过是其在不同阶段的权宜之计。 而内塔尼亚胡作为以色列政坛的“强硬派”代表,其政治生涯始终与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政策绑定,这次重启军事行动,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右翼势力中的支持基础,避免因“对哈马斯软弱”而被政敌攻击。 特朗普的政治算计同样经不起推敲,当年他推动“亚伯拉罕协议”时,宣称该协议“为中东带来了和平”,但实际上并未解决巴以这一核心冲突,反而因为偏袒以色列,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和民族矛盾。 如今他故技重施,试图通过巴以停火为自己的大选加分,甚至觊觎诺贝尔和平奖,这种将国际和平议题当作个人政治筹码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和平的初衷。 对于哈马斯而言,选择签署停火协议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考量。持续的冲突已经让加沙地带的民生体系彻底崩溃,超过170万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医疗系统完全瘫痪,停火是为了让援助物资能够进入加沙,让受伤的民众得到救治,让被扣押的人质重获自由。 但哈马斯显然低估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政治野心和特朗普的功利心,最终陷入了对方设下的圈套。 说到底,以色列重启对加沙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内塔尼亚胡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巩固权力而采取的冒险之举,而特朗普的参与则让这场冲突更多了几分荒诞的政治色彩。 哈马斯的“上当”,背后是弱势一方在冲突中的被动与无奈,而巴勒斯坦民众则成了这场政治博弈中最大的受害者。 只要美国的偏袒政策不改变,以色列的扩张野心不收敛,巴以冲突就难以看到真正的和平曙光,而这样的“停火—违约—再冲突”的戏码,或许还会在中东大地上不断上演。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