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不久,全家在日内瓦重逢合影。照片里,杨振宁夫妇与母亲、儿子都笑着看向镜头,唯独父亲杨武之扭头望向别处,眼神里满是化不开的忧愁。这张奇怪的合影,藏着一对父子最深刻的分歧。 杨武之的忧愁,源于他一辈子的信念。作为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亲眼见证国家积弱积贫,把所有心血都花在培养科技人才上。他在清华执教数十年,手把手带出一批批学生,就是盼着他们能撑起国家的科技脊梁。 对儿子,他更是寄予厚望,取名振宁,直白地刻着振兴中华的期许。那句写在信里的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他教了一辈子书、守了一辈子的信条。在他看来,儿子拿诺奖是荣耀,但若为了个人发展加入美国国籍,就是背离了初心,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可杨振宁的处境,比父亲想的更复杂。1950年代的美国,对非本国公民的限制无处不在。他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没有美国国籍,不仅没法进入洛斯阿拉莫斯等国立实验室参与核心项目,连想买套房子都屡屡被拒,房东直言不卖给外国人。 更现实的是,当时中美关系紧张,归国之路充满阻碍。同期的钱学森,1950年就想回国,却被美国软禁五年,直到1955年才得以成行;邓稼先1950年拿到博士学位后立刻回国,也是克服了诸多阻挠。 杨振宁心里清楚,自己研究的理论物理需要顶尖的学术环境支撑,一旦中断研究,可能再也无法达到巅峰。他觉得加入美国国籍是权宜之计,等将来时机成熟,总能为国家做事,甚至能成为连接两国的桥梁。 后来的几十年,他确实在践行这个想法。1971年,他成为中美关系缓和后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带回了美国科学界的消息。 之后的十几年里,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促成美国顶尖学者来华交流,还推动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深造。 那些年,中国不少年轻物理学家都是通过他搭建的桥梁,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理论。他当时或许没想到,这“桥梁”一当就是几十年,直到2015年4月1日,83岁的他才正式恢复中国国籍,回到清华园定居。 回国后的这些年,他从没有停下脚步。在清华,他亲自为本科生讲课,牵头成立高等研究院,把自己的资源和经验都用在培养年轻学者上。 可围绕他的争议也从没断过,有网友说他年轻时不回国,老了才回来享清福;也有网友反驳,他在国外时做的铺垫,比一时的回国更有长远价值。这种争论,直到2025年10月18日他逝世后,依然在持续。 但官方和学界给出了清晰的评价。大家慢慢意识到,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用单一的标尺。杨武之的家国情怀值得敬佩,那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守;杨振宁的选择虽有争议,却也带着时代的烙印,而他最终用一辈子的科研成就和晚年的付出,回应了父亲当年的期许。 他的名字叫振宁,年轻时或许没能立刻回到祖国,可他用理论物理的突破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学家的力量,晚年又倾尽全力培养后辈,终究是做到了振兴中华的初心。 如今再看那张1957年的合影,杨武之的忧愁里,有父亲对儿子的期许,更有老一辈对国家的牵挂。而杨振宁后来的人生轨迹,像是给父亲、也给历史交了一份迟到却厚重的答卷。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