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结婚率3%,同居率97%,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大多数都是不结婚的,只是同居。

未央秘史 2025-10-23 09:45:17

法国结婚率3%,同居率97%,上到总统,下到平民,大多数都是不结婚的,只是同居。而那可怜的3%的结婚率,基本上都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完成的,结婚就是为了找一个稳定的老伴。 这种反差可不是凭空出现的,从上到下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对“一纸婚书”的无所谓。 前总统奥朗德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年轻时和社会党政治家罗亚尔同居近30年,俩人一起养了4个孩子,即便罗亚尔曾暗示想结婚,奥朗德也始终没松口,后来和记者瓦莱丽公开同居,成为总统时也直言“这辈子不会结婚”,直到67岁才打破承诺,可那已是极少数老年人的选择了。 连爱丽舍宫都不把婚姻当回事,普通民众自然更跟着随心走,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时装设计师圣罗兰这些公众人物,也都是同性同居的实践者,没人觉得这种关系“不正规”。 这背后首先得靠法律给撑着腰,1999年法国推出的《民事互助公约》(PACS)简直是同居者的“定心丸”。 只要去市政府登记一下,就能拿到同居证明,从此享受和婚姻差不多的权利——共同纳税有减免,一方去世另一方能继承财产,医疗保险还能互助互享,连债务都能共同承担。 2023年登记PACS的伴侣都超过20万对了,25年前才2.2万对,涨得比面包房的法棍销量还快。 更早在70年代,法国就规定婚生和非婚生子女权利完全平等,2011年非婚生子女占比都达到54.1%,超过了婚生子女,既然孩子的权益有保障,谁还非得折腾着结婚。 反观婚姻,离婚流程能拖成拉锯战,财产分割、抚养权纠纷能把人耗得精疲力尽,同居就简单多了,合则聚不合则散,没那么多捆绑。 年轻人是同居的绝对主力,对他们来说,婚姻既不划算也不自由,2019年的数据显示,20到24岁年龄组里,和伴侣同居的女性只占25%,男性14%,其中登记结婚的女性才4%,男性更是只有2%。 这代人大多经历过高等教育,更看重个人空间,不想被婚姻套上“枷锁”。 经济压力更是绕不开的坎,2024年法国婚礼平均支出都到7576欧元了,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还得突破2万欧元,这对刚工作没几年、还在应对通胀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笔“冤枉钱”。 要知道,法国家庭连每天吃五种蔬菜水果都觉得压力大,抚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每月伙食费就得477欧元,哪还有闲钱办婚礼。 而且年轻人上学时间越来越长,失业率也不低,与其急着结婚绑定生活,不如先同居试错,反正85%的婚姻本来就是同居的结果,合适了再补证也不迟。 社会观念的转变更是让同居成了常态,战后的68年学生运动把“摆脱束缚”的想法刻进了法国人骨子里,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模式,还有波伏瓦《第二性》里的女权思想,都让年轻人觉得爱情不该被婚姻绑架。 父母不会催着孩子结婚,职场上没人议论别人的感情状态,学校里对婚生和非婚生学生一视同仁,这种宽容度让同居根本没有“道德压力”。 保险公司的克莱尔离婚后就选择和男友同居,平时各住各的,周末凑一起,她说“既有爱情滋润,又有个人空间”;寡妇索朗士和男友同居十几年,男方负责房租水电,她管买菜做饭,旅行各掏各的钱,活得比已婚夫妇还自在。 大家都觉得,感情好才是真的好,没必要用婚书证明什么,倒是那可怜的3%结婚率,真就靠60岁以上的老人撑着。 法国约会网站上3成以上活跃用户是老年人,75岁以上的忠实用户都占一成,这些老人找伴侣大多奔着“稳定”来的。 年轻时可能也同居过,但到老了才发现,婚姻在实际生活里更有用——生病住院时,配偶能签字决定治疗方案;退休后养老金分配、房产继承,有婚书在更不容易起纠纷。 2019年80到89岁的女性里,26%还和伴侣生活在一起,比1999年多了10个百分点,这些相伴到老的,不少是晚年才补领结婚证的。 毕竟年轻人折腾得起,分手了再找不难,老人可没那么多时间试错,一场病、一次意外都需要有人实打实照顾,婚姻带来的确定性,比同居的“灵活”更实在。 这种反差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年轻人来说,PACS给了保障,自由给了底气,经济压力给了理由,自然对婚姻敬而远之;对老年人来说,婚姻是晚年生活的“安全网”,毕竟没人想在医院走廊里孤零零等通知。 法国把婚姻从“必需品”变成了“可选品”,3%的结婚率里藏着的,是不同年龄层对生活最实际的算计,97%的同居率则透着整个社会对多元关系的包容,反正日子是自己过的,有没有那张纸,真没那么重要。

0 阅读:3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