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你,已经是第三个中医了。” 她坐下来,一脸的疲惫和无奈。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这病折磨得不轻。 肚子咕噜咕噜叫了两个多月,跟身体里住了个水泵似的。医院检查单拍桌上,俩标签:“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 听着挺吓人,但标签解决不了问题。 不想喝水,一喝就胀。吃点凉的,准跑厕所。一天两三次,没个成型的时候。 前头两个中医,方子吃了不少,肚子里的“交响乐”却从没停过。 我这边的医生朋友呢,没急着开方子。 望闻问切,把脉,看舌苔,一套老祖宗的流程走下来。最后气定神闲,开了个方。 一周后,她回来了。 人看着精神多了,第一句话就是:“好了!肚子不叫了,胃也不胀了,感觉吃的东西终于往下走了!” 然后她特好奇地问,医生,你这到底用的啥神方啊? 我那朋友笑了笑,没直接回答,而是张口就来: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一段《伤寒论》的原文,从他嘴里背出来,不疾不徐,像刻在骨子里一样。 她当场就愣住了,半天才说:“怪不得……怪不得你一出手就行。原来根儿在这呢。” 那一刻我突然就懂了。 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真不是技术,是底蕴。是那些别人看不见的、用十年功去磨的一分钟。 我们总想找个“神方”,其实真正要找的,是那个懂“神方”从何而来的人。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吃中药有用吗?听听脾胃专家怎么说!对于已经确诊“慢性萎缩性
【1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