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

如梦菲记 2025-10-23 10:55:29

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起稀土,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挺神秘的东西,其实稀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少见,全球很多地方都有矿藏。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怎么把这些稀土从矿石里分离出来,提炼成可以用的高纯度产品,这个过程的技术难度,才是决定谁能在稀土产业链条上说了算的关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咱们国家坐拥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光是内蒙古白云鄂博那一片,埋的就是数不清的宝贝,可惜当时我们没有提纯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好东西在手里却用不上。   那会儿怎么办呢?只能把原矿按几千块一吨的白菜价卖给外国人,人家买回去用先进技术提纯加工,转身再以几十倍的价格把成品卖回来。   这一进一出,国家每年损失的外汇就上亿元,想想都觉得憋屈,明明资源是自己的,钱却让别人赚了大头。   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技术,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实在太相似了,分离起来就像要在一群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人里面,精准认出每一个人是谁。   传统的那些方法,比如离子交换法、分级结晶法,费时费力还污染严重,根本没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更要命的是,西方国家把这些核心技术捂得严严实实,别说学习交流,连参观工厂的门都不让进。   改变这一切的人叫徐光宪,他年轻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了博士学位,那可是世界顶级名校,毕业后美国企业和高校争着要他,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   但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他想的不是个人前途,而是国家需要人才,就这样,他带着还没读完博士的妻子,毅然回到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回国后的徐光宪有个特点,就是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核工业缺人,他去搞核燃料萃取;化工技术薄弱,他转攻配位化学。   到了1972年,国家把稀土分离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他,那年他已经五十多岁,等于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开始。   徐光宪的思路和别人不一样,他没有跟着国际上的老路走,而是大胆提出用萃取法来解决问题。   更厉害的是,他把高等数学的工具搬进了化学实验室,用矩阵、方程式来精确计算萃取过程,让整个流程变得可控可预测。   那些年他带着团队做了上万次实验,每天抱着玻璃瓶调配比、控温度,记录本堆得比人还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5年,徐光宪发现了“恒定混合萃取比”这个关键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   这套理论最神的地方在于,它能让实验室的小规模试验直接放大到万吨级的工业生产,中间不需要反复试错过渡,这在全球化工史上都极其罕见。   这项技术一旦应用到实际生产,效果立竿见影,提纯出来的稀土纯度能到99.99%,效率翻了好几倍,成本反而降了六成,污染排放还减少了九成。   从此以后,中国稀土产业从“手工作坊”时代直接跨进了“现代化工厂”,那些靠垄断技术吃饭的国外企业,面对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完全没了招数。   掌握了核心技术,整个产业链就活了,以前我们只能卖原料,现在从开采到应用全程自己做。   你用的智能手机、开的新能源汽车、天上飞的卫星,里面都有中国稀土的影子,西方国家后来也想重新搞稀土产业,一算账发现成本比中国高出一倍多,环保标准又达不到,最后还是得从中国买。   徐光宪后来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他的理论写进了国际教材,成了全球稀土研究的标准内容。   更难得的是,他早就建议国家控制稀土出口、注重环保、发展高端应用,这些都成了后来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就是这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股子“国家需要我就上”的劲头。   从1951年放弃优渥条件回国,到1975年实现技术突破,徐光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凭着数学公式、实验数据和一口不服输的气,硬是给中国在稀土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   今天我们能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说到底,靠的就是这样的科学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稀土之父——徐光宪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