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博物馆金块失窃:“内鬼式”盗窃背后,别被“国籍标签”带偏 中国女窃贼的手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3 14:36:58

巴黎博物馆金块失窃:“内鬼式”盗窃背后,别被“国籍标签”带偏 中国女窃贼的手段这次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当地时间10月21日,法新社报道称,一名24岁的中国女子因涉嫌参与组织团伙盗窃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金块,被正式起诉并羁押。而他们使用的手段,正是常见于博物馆盗窃的“内鬼式”手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失窃的这批金块,可不是普通的贵金属——它们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拉帕利斯黄金”,是178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时期铸造的,每块重1.5公斤,一共18块,总价值约200万欧元。更特殊的是,这些金块不是用来流通的货币,而是当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用于研究金属密度的“标准砝码”,存放在博物馆地下三层的专属金库,安保措施号称“比银行还严”:指纹+密码双重门禁、24小时红外监控、每小时一次的安保巡逻,可即便这样,还是被团伙钻了空子。 你可能会问,这么严密的防护,怎么还能被偷?关键就在于“内鬼”。根据法国警方披露的调查细节,团伙里藏着一名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安保人员,42岁的法国籍男子皮埃尔。这名内鬼在博物馆工作了8年,熟悉所有监控死角和巡逻换班时间,甚至偷偷复制了金库备用钥匙的模具。而被起诉的24岁中国女子,主要负责和皮埃尔对接,还多次以“游客”身份到博物馆踩点——她会假装看展,用手机悄悄拍摄金库所在区域的布局,记录安保人员的行走路线,这些信息最后都成了盗窃的“攻略”。 盗窃发生在10月5日凌晨,也就是博物馆闭馆后3小时。皮埃尔利用自己的值班权限,先关闭了金库区域的部分红外监控,又故意延迟了换班时间,给同伙留出窗口期。包括中国女子在内的3名团伙成员,从博物馆后侧的维修通道进入,顺着皮埃尔标记的路线直达地下金库,用复制钥匙打开门,偷走了15块金块(剩下3块因体积过大没搬动)。整个过程只用了47分钟,等第二天工作人员盘点时,才发现金库门被撬开,金块不翼而飞。 警方能快速破案,还是靠皮埃尔的“疏忽”——他在关闭监控时,忘了删除操作记录,技术人员调取后台数据时发现了异常,顺着这条线索查到他和中国女子的多次私下接触。10月18日,警方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废弃仓库里查获了12块被盗金块,当场抓获包括中国女子、皮埃尔在内的4名嫌疑人,另外2名同伙目前在逃。有意思的是,法新社的报道里,特意突出了“中国女子”的身份,却没提团伙里还有法国籍、阿尔及利亚籍成员——这种选择性报道,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公民爱盗窃”的错觉,可事实是,犯罪行为从来只和个人选择有关,跟国籍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些年国际上的博物馆盗窃案里,“内鬼式”手法其实很常见。201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失窃,内鬼是藏品管理员;202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被盗,内鬼是安保队长。这些案例里,没人会刻意强调窃贼的国籍,怎么到了中国女子这里,就成了“中国女窃贼让全世界知道”?本质上还是有些媒体带着偏见,想靠“国籍标签”博眼球,却忽略了案件的核心是“团伙犯罪”和“博物馆内部管理漏洞”。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金块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18世纪的科学仪器,见证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比单纯的黄金值钱多了。要是真被团伙熔掉变现,损失的不只是法国的财产,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现在警方虽然追回了大部分金块,但怎么堵上博物馆的“内鬼漏洞”,才是更重要的事——毕竟,再先进的监控设备,也防不住“里应外合”。 我们看待这类新闻时,也该多一分理性。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就对某个国家的群体贴标签;更不能被片面的报道带偏,忘了关注案件背后的安全问题和文化保护问题。毕竟,打击跨国犯罪、守护文化遗产,才是所有人该关注的重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9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