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了 2025年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2027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 “不是一时兴起”这六个字说得实在,可背后藏着的不是铁板一块的团结,而是妥协到极致的博弈。谁都记得2022年之前,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量的45%,如今跌到13%的占比,本以为脱钩会顺理成章,没想到真正拍板时还是吵得面红耳赤。 最激烈的反对声来自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直接放话,这决定会“彻底破坏匈牙利的能源安全”。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这个内陆国家没有海港,没法像德国那样靠液化天然气船补缺口,之前刚和壳牌签了十年合同,每年也才拿到2亿立方米天然气,连零头都不够补俄气的空缺。斯洛伐克的处境也差不多,不仅要高价买替代能源,连俄气过境费这块收入都要丢,经济压力早绷得紧紧的。 欧盟这次能达成共识,全靠“灵活机制”和投票规则的变通。以前搞制裁要全体一致,现在改成了“合格多数”——55%以上成员国且占总人口65%就能通过,直接把少数反对国的否决权废了。还给匈牙利这些难兄难弟开了后门:短期合同2026年中就得停,长期合同却能拖到2027年底,甚至留了紧急豁免条款,真要是能源断供还能临时松口。说白了,这共识就是“先把架子搭起来,细节慢慢磨”。 更现实的是钱的问题。现在欧盟每年给俄罗斯的天然气钱还有150亿欧元,这笔钱被视作“给战争输血”,可断了这笔钱,自己得先扛住代价。荷兰天然气价格已经从去年初的30欧元涨到50欧元每兆瓦时,意大利一季度电价环比涨了18%,普通家庭的账单早就悄悄变厚了。德国虽然喊着“已摆脱依赖”,但谁也不敢保证市场上的液化天然气没混着俄罗斯的货,所谓的“彻底脱钩”更像自欺欺人。 欧盟委员会把这事儿包装成“能源自主的关键一步”,可明眼人都看得清,这不过是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一边要跟着美国对俄施压,一边要安抚成员国的经济焦虑,只能在“硬气”和“务实”之间走钢丝。2027年底的 deadline 看着明确,可到时候能不能真停供,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