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看到新闻说中国贸易顺差快破万亿美元了,心里高兴,可一转头又刷到浙江某服装厂倒闭、东莞某代工厂老板跑路的消息,就开始迷糊:出口数据这么好看,企业怎么还成批成批地关门? 这事其实一点都不矛盾,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 先说个简单的算术题,以前我们出口一万件T恤,每件赚两块钱,总共赚两万;现在出口一辆电动车,利润就能有好几万,顺差数字的增长,靠的不是卖更多便宜货,而是卖更值钱的东西。 这就解释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顺差涨了,但很多企业却活不下去,因为创造这近万亿顺差的,是那些做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高端机械的企业,它们数量不多,但每一单都是大买卖。 那些倒闭的厂子呢,大多还停留在做袜子、拧螺丝、贴牌组装的阶段,虽然数量庞大,但对顺差的贡献微乎其微。 这些年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十年前,中国企业拼的是人工便宜、加班文化、能吃苦,接到订单就是胜利。 可现在东南亚的工资更低、美国搞什么友岸外包、欧洲设立碳关税,订单开始往越南、墨西哥跑,那些没技术、没品牌、只能靠便宜活着的小厂,自然就被甩在了后面。 有个做五金的老板跟我说,他接的订单利润本来就薄得像纸,去年汇率一波动,一单货直接亏了十几万,这种打击对大企业可能只是皮外伤,对小厂来说就是致命一击。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倒闭其实不是坏事,反而证明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我们正在把西方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一块一块啃下来。 欧洲汽车以前占全球出口的45%,现在跌到30%都不到;日本光伏产业的份额从30%缩到连5%都保不住;德国机床连续七年出口下滑。 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给别人打工,而是开始抢别人的饭碗。 比亚迪的车能在欧洲卖得动,不光是因为便宜三成,更因为从电池到芯片全都自己搞定,技术不输任何人,光伏组件能占全球一半市场,靠的是转换效率比欧洲高、价格比他们低、供应链还全在自己手里。 这种从零件到整机的全链条优势,让西方企业根本没法还手,以前他们靠技术壁垒躺着赚钱,现在发现中国企业既能做出同样的东西,还能卖得更便宜,市场自然就保不住了。 所以那些倒闭的中小企业,其实是在为这场升级让路,国家的资源有限,市场的空间也有限,不可能既养着几千家做袜子的厂子,又同时培养出能和特斯拉掰手腕的车企。 产业升级必然伴随淘汰,就像当年日本从纺织转向汽车电子,韩国从造船转向芯片半导体,都经历过大批传统企业关门的阵痛期,这不是经济出问题,而是经济在换档。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欧盟搞碳关税、美国搞技术封锁、日本收紧稀土出口,这些动作本质上都是在阻止中国往产业链上游爬,可问题是,封锁只能延缓,不能逆转。 中国企业现在去印尼建光伏厂,去匈牙利建汽车厂,去泰国建电池厂,供应链照样能转起来,西方越是设障碍,越证明他们感受到了威胁。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顺差涨了企业还倒闭?因为中国制造业已经不需要靠堆人头、拼数量来撑场面了。 现在我们靠的是技术、效率和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这种模式下,那些跟不上节奏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但这不是衰退,恰恰是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技术中心的必经之路。 那些倒下的企业,是旧时代的注脚;那近万亿的顺差,才是新时代的起点,当一个国家开始自己定价格、定标准、输出技术的时候,才算真正站到了全球产业链的顶端。 现在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路上总会有人掉队,但方向没错,脚步不会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