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卢浮宫失窃的王冠(图1),和查尔斯国王加冕的那个“圣爱德华王冠”(图2)

西门大妈啊 2025-10-24 10:45:09

这次卢浮宫失窃的王冠(图1),和查尔斯国王加冕的那个 “圣爱德华王冠”(图2) 一样,里面都有一个帽胎,上面是两条十字梁交叉的封闭结构。而我们以前在动画片或者一些描绘中世纪的剧中看到的王冠,往往没有帽胎,只有栅栏状的装饰,上方也不封闭。那么这俩有啥区别呢?为啥有时候戴这个有时候戴那个呢?

有天鹅绒的帽胎、带有拱形结构那种王冠叫做 “加冕王冠”,属于最重要最正式的王冠,一般只在最隆重的仪式上使用,一般还会有一圈貂毛。这是君主权力、国家权威的象征,因此一般用料都非常奢华,各种宝石都往上招呼,相当于国家级的炫富。而天鹅绒帽胎的作用,也是用深色来反衬出这些宝石的奢华,就跟我们在深蓝色天鹅绒上放钻石一样。

因为上面不是黄金就是宝石,因此重量也很吓人。比如英国的圣爱德华王冠,就是实心黄金打造并镶嵌了众多宝石,整个王冠的重量四斤多,脑袋上顶这么个玩意,不得不感叹英国国王颈椎真的是挺牛逼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就曾亲口抱怨,戴王冠时 “不能低头读稿,而是要把稿子拿起来。要不然脖子会断掉,王冠也会掉了”。

因为这个圣爱德华王冠实在是太重,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特意打造了另一顶更轻便但是看上去也很牛逼的“大英帝国王冠”(图2),重量不到两斤,算是拯救了脖子。

因为这种最高规格王冠强调的是君权,而西方国家君权神授,所以上方拱形结构交汇的地方,有时候会装饰一个十字架或宝球,强调其 “上帝之下” 的至高权力。因为这是君权的象征,因此王国 / 帝国同时只能有一个人佩戴这个王冠,必须等到君主去世或者退位,下一任君主加冕时,才能佩戴这个王冠。举个例子,伊丽莎白女王葬礼上,皇冠也是放在棺椁上方的,直到下葬(图4)。

大家看俄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俄罗斯的皇冠和欧洲的有一些区别,这顶皇冠像是剖开的球(图5),其实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时候专门定做的。作为一个德国人,她迫切需要一顶能与之前的沙皇有所区别,并能强化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新皇冠。这顶融合了拜占庭元素、强调罗马帝国继承者身份且奢华无比的大皇冠,正好能展现其权威与实力,震慑潜在的反对者。

皇冠的两个半球分别象征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因为俄罗斯大公娶了东罗马帝国的郡主,俄国就一直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通过这样的设计,叶卡捷琳娜二世意在强调俄罗斯帝国是继西罗马和拜占庭(东罗马)之后第三个罗马,自己是罗马帝国正统的延续。

皇冠中部装饰着橡叶状花环和橡树果 。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橡叶和橡果象征着力量、永恒与神圣的权力 。这旨在向臣民昭示,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沙皇的权威是稳固、神圣且不可撼动的。

令人惊叹的是,这顶极其精美繁复的皇冠,居然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做完了。冠顶中央那颗重达 398.72 克拉的红色尖晶石,是 17 世纪的时候沙皇家族从北京购得,也成了这顶皇冠最醒目的标志。

因为叶卡捷琳娜的权力和荣耀,这顶王冠一直在罗曼诺夫王朝加冕时沿用。皇冠大约有 4 斤重,因此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额头甚至被压出疤痕,并患上偏头痛。算是帝国的重量压在他一个人脑袋上了吧~好在脑袋很快也没了,偏头痛不用治了~

由于这种 “加冕王冠” 太重,君主天天戴着早晚脖子折,所以一般场合下,他们会佩戴一种叫做 Diadem 的比较轻便的王冠。Diadem 起源于古希腊,最初就是一条简单的束带,用来束头发。后来由君主佩戴,演变为用贵金属和宝石制成的开放式头环。它的关键就是没有拱顶,自然也不需要帽胎了。

比较典型的 Diadem 就是英国的乔治四世王冠(图6),大家可以对比下,它是开放式的带状结构,没有拱顶,上面镶嵌着巨大的钻石和象征英国的花朵图案,整体看起来更秀气。它一般不用于加冕,但常在君主出席议会开幕等重大国家场合佩戴。迪士尼那些王子的王冠,都算是广义上的Diadem 。

Diadem 和加冕王冠不同的一点是,它并不是直接等同于王权本身,而是象征佩戴者拥有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威。所以有的时候,女王、王后、公主、王子也都能戴。

不管是加冕王冠还是 Diadem,它的下方结构都是一个完整的圆形,直接坐在头顶上的。一般君主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佩戴这种王冠时,脖子也不会乱动。以上两种都可以通称为 Crown。

而美剧中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种普通贵族佩戴的冠冕,也有天鹅绒帽胎,乍一看和加冕王冠有点像。这种叫做 Coronet,是贵族彰显其崇高地位和特权的标志,一般也只是在极其正式的场合才佩戴。当然了,形制是有不同的,拿英国来说,贵族 Coronet 上方一般是开放的,公爵的 Coronet 上就是 8 颗草莓叶,侯爵的 Coronet 上就是 4 颗草莓叶与 4 颗银球交替排列,男爵帽圈上就是 6 颗大银球。图7是《都铎王朝》中安妮博林被册封为女侯爵的剧照,此时她还不是王后,戴的就是侯爵的Coronet (但是形制似乎不太对)。

总之就是要刻意表示:“我虽然不是君主,但是我还挺牛逼的”。不过这种哪怕在剧中也不常见,不要说在现实中了。

不过因为以上的冠冕都太大,到了 19 世纪以后,女性君主和贵妇们都逐渐放弃了这些又大又重的颈椎病引发器,而是更多地选择 Tiara,中文可以叫做 “花冠” 或者 “头冠”。这种 Tiara 一般下部不封闭,留有缺口,类似于发箍插在头发上,因此稳定性比较好,适合活动更多的舞会、宴会、婚礼、会谈等等场合。比如我们熟悉的英国王室女性那些冠冕,比如著名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冠(图8)、珍珠泪(图9)等等,都属于 Tiara。

传统来说,Tiara 一般只有已婚上流社会女性才会佩戴,未婚的公主或贵族小姐通常不佩戴,或只佩戴更简单的头饰,比如尤金妮公主、碧翠丝公主等,在婚前是不会佩戴正式的 Tiara 的。

因为 Tiara 更重视装饰性,结构也比较多样化,因此成了许多珠宝匠人在其上炫技的对象。许多 Tiara 上的宝石都可拆卸更换,以便搭配礼服,比如伊丽莎白二世最喜欢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冠就可以把珍珠换成祖母绿(图10)。许多 Tiara 也可以变成项链、胸针、耳环等,实现一物多用(图11)。

不过在王权面前,一切规则都要向王权低头。虽然未婚女性一般被认为不适合佩戴 Tiara,但是如果这个女人是女王的话,一切规则都可以更改,她就是规则本身,她想戴什么戴什么~

不过以上都不是最牛逼的王冠,欧洲最最最牛逼的王冠,应该是 “教皇冠”。别的不说,你就看这玩意的层数(图12)....

0 阅读:1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