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填报之前,应该制定出一个报考方案。而这个方案形成可以分成这个几个步骤:

陶远明 2025-10-24 18:14:52

家长给孩子填报之前,应该制定出一个报考方案。而这个方案形成可以分成这个几个步骤: 1.筛选学校。 第一步:孩子的高考成绩报考哪些大学有机会? 学生家长手里都有几本报考指南。有所有大学近三年的录取数据。建议家长们认真研究。 不但要分析录取最低分数线,还要计算线上分。线上分就是该大学录取最低分数线高于各省二本控制线的分数。虽然每个大学最近几年录取分数线会上下浮动,但是线上分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选择大学时,应该比较孩子的线上分与目标学校的线上分,从孩子线上分等于或高于学校线上分的学校中去选择。 例如,如果您家孩子成绩高出二本线70分,在选择学校时,就应该从那些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二本线50-70分的学校中间去选择。 如果在报考中选择不接受专业调剂,还必须从网络上查询(百度百科)该大学各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提档线是冷门专业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高于提档线。 第二步:在不同类型大学中该如何选择。 目前大学按性质可以分为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挂靠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几类。如果从名字上不容易区分,就看招生计划中看学费。除了艺术类专业,二本学费一般在0.5-1万元,独立学院学费在1-1.5万元,民办大学一般在1.8万元以上。 在录取分数接近前提下,如果不想付出高额学费,可以按学费高低排序,对学费多少万元以上的学校不予考虑。 第三步:想让孩子读哪些专业? 现在大学专业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的说法。前者就业率高,行业薪酬高,后者就业率低,行业薪酬低。 在给孩子选专业时,一要尊重孩子兴趣爱好,二要尽量选择就业形势好的绿牌专业。三要考虑孩子的文化基础是否具备完成该专业学业的能力。有些工科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数学不好慎重填报。 如果选好了一个或者几个专业,下一步选学校就会容易一些。看看通过前面两轮筛选剩下的学校中,有哪些有你喜欢的专业,不喜欢的淘汰。如果孩子分数高,选择余地大,而且只准备读一个专业,还可以上网查询某个专业各大学实力排名。 第四步:希望让孩子在哪些城市就读? 专业决定了,接下来选择大学所在城市。一般来说以下几点:一是离家远近,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留在本省,离家近回家方便,本地同学多便于交流。而离家远,也要区分地方,如果那个城市有发展潜力,居住环境好,也可能通过读书实现移民。二是孩子对外地气候和饮食习惯的适应程度,南方高温潮湿,东北严寒,西部干旱。这些都要考虑。三是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生活学习环境更好,同时也是高考热门目的地。 2.了解学校。 通过上面一个环节刷选,选出几个或十几个学校作为备选。 第一步:了解学校办学基本情况。 可以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学校的办学性质(公立或私立)、发展历史、优势学科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高校排名,了解该学校总体排名。一般来说,办学历史越长的学校,文化底蕴越深厚,师资力量保障性更好一些。 第二步:了解学校的社会声誉。 比较好的方法是去百度贴吧了解。百度贴吧一般是该校在校生及其毕业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对学校的好评差评都在那里。如果学生的差评比较多,应该慎重考虑。另外通过其他网络提问:某学校怎么样,也可以了解。 第三步:了解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这方面主要靠视频和图片了解。例如,这个学校在什么位置?市区还是郊区?周围环境生活是否便利?学校的硬件设施。例如:校园、操场、教学楼、食堂、宿舍、图书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图片查询。每年新生报到时,因不满意学校环境,走到大门口拒绝报道的也时有发生。所以家长要做足功课,不要等孩子到学校门口才后悔。 第四步:了解学校的录取规则。 可以关注目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有学校公众号和招生公众号,通过搜索可以添加),与学校直接交流,或者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找到招生办电话。了解学校今年录取的提档线是多少,自己家孩子报考是否有希望。 3.征求意见。 第一步:征求孩子意见。 志愿可以替孩子报,但是必须争得孩子同意。如果录取通知书到了,孩子拒绝报道,家长就白忙了。 第二步:征求有专业经验的人士意见。 如果经过上述步骤,还是不放心,可以向一些对高考报考有研究的专业人士请教。社会上有专门定制高考志愿填报的机构和个人,但收费比较高。 4.确定方案。 第一步:制定方案。 经过以上步骤,剩下的学校已经不多,第一志愿有6个选项,这时从9-10个备选目标中选择6个即可。 接下来,就是从中选出6个正选和几个备选。然后再对6个正选进行A、B、C、D、E、F的排序。一般来说,可以把比较稳妥目标放在C、D、E、F的选项。把有风险目标放在A、B选项。 第二步:修改方案。 方案确定以后,可以逐步修改。高考志愿填报有几天时间,如果第一天填报以后不满意,可以在后几天进行修改。 同时密切关注目标学校的最新信息,如果发现负面报道,可以删除。

0 阅读:0
陶远明

陶远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