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磋商落幕,比起“无果”的喧嚣,“达成基本共识”的信号才更值得细品——这场较量早已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各自算着“代价账”的理性博弈。 美方没取消关税,中方对芯片管制的关切也没落地,但海事物流、农产品等核心议题的坦诚交流,本身就是突破。最有意思的是科技领域的暗线,美国2025年初加码AI芯片管制,本想扼住技术咽喉,却把英伟达逼得中国市场份额从95%跌到零,连CEO都直言“政策在伤害美国自己” 。 中国的应对早跳出了被动回应。芯片自给率从30%向40%迈进,DeepSeek用创新架构在算力限制下突围,寒武纪股价一年翻数倍,这些不是偶然,而是“被倒逼的成长” 。就像稀土管制让台积电出口都要掂量,我们正在用产业链韧性换话语权。 别被错把卢比奥当国务卿的假消息带偏,真正的关键在“双向牵制”。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需要时间突破技术卡点,共识的达成,本质是双方都认清了“斗则两伤”的现实 。 这场博弈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懂得在摩擦中成长的玩家。你觉得接下来中美在科技领域会先出现合作突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