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把土豆当主食,而在欧美却是主食? 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土豆从南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它面对的是一个早已被稻米和小麦统治的餐桌。在中国,水稻种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水田到饭碗,从祭祀到节日,米饭无处不在。北方的小麦也不甘示弱,面条、馒头、饺子填满了北方人的日常。 土豆这个新来的,处境也就相当尴尬。它既进不了"五谷"的精英圈子,也挤不进传统主食的队伍,中国的厨房就给了它另一个出路:当"菜"。于是,土豆开始了它的转型,切丝爆炒,切块炖肉,切片煎炸。它学会了在炒锅里翻滚,在砂锅里慢炖,唯独忘记了自己在老家本来是当主食的命。 就在土豆在中国努力当个好"配菜"的同时,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却把这个来自安第斯山的土疙瘩捧上了天。 十九世纪的爱尔兰,土豆已经成为穷人的救命粮。当土豆枯萎病爆发时,上百万人饿死,更多人被迫背井离乡。这场灾难反而证明了土豆在欧洲的地位,没了它,真要出人命。 在法国,有个叫帕门提耶的聪明人想出了推广土豆的妙招:他派士兵日夜看守土豆田,搞得农民们心痒难耐,趁夜偷走"珍贵"的种薯。就靠这招,土豆在法国迅速走红。如今法餐里的土豆泥、烤土豆,都是这场营销的活证据。 2015年,北京的一家实验室成功用土豆粉混合小麦粉,做出了口感不错的马铃薯馒头。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在内蒙古的农田里,农民们看着自家的土豆地,心里打着新算盘。以前种的土豆都送往菜市场,价格时高时低,心里没底。现在一部分土豆直接送加工厂,做成土豆粉,再变成馒头、面条。这条新路子,让他们的收入稳定多了。 在超市货架上,已经有马铃薯馒头悄悄出现在传统馒头旁边。一位大妈拿起一袋,眯着眼看标签:"含25%马铃薯全粉"。她犹豫片刻,还是放进了购物车。"听说更健康,试试呗。"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在默默发生。 其实,土豆想在中国翻身当主食,实际上是场口味与传统之间的拉锯战。 在陕西的一家面馆,老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加点土豆粉,面条更筋道。刚开始客人不习惯,后来反而爱上了。"如今,在他的面馆里,老主顾照样点油泼面,年轻人却更爱尝鲜。 这种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辣椒用了三百年才从观赏植物变成中餐的灵魂,土豆的逆袭之路也得慢慢来。不过这次有科技帮忙,有政策推动,速度应该会快不少。 说到底,土豆能不能当上主食,最终还得咱们老百姓的胃和筷子说了算。毕竟,人们选择主食的道理很简单,好吃、营养、吃得惯,比什么都强。 信源: 农业农村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科普宣传提纲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