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

青衫栀幽音 2025-11-02 22:02:47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明明自己的无人机、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本上都能打航母,那还要航母做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航母的价值总在争议声中被放大或否定,网络上,“航母无用论”屡见不鲜,理由通常是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卫星定位等新式武器的出现,让航母变成“活靶子”,但真要把现代军事的博弈归结为某种武器的单挑,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导弹和航母究竟该如何定位?要想明白,得先看清现代战争的底层逻辑。   现代战争讲究体系作战,战争不是简单的“你有我没有”,而是看谁的体系更健全、谁能把各种武器统合起来形成协同优势,反航母武器再厉害,也只是在体系里的一个环节,而航母的战略意义更体现在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上,任何把战争简化成“谁的武器先进谁就赢”的论调,都忽略了体系的巨大作用。   中国的反航母武器这些年确实发展迅猛,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导弹以极高速度突防,成为航母的噩梦,无人机群可以长时间海上巡逻,卫星则让海上的大舰难以藏身,这些武器确实把航母推到了风口浪尖,但这些“杀手锏”有一个共同点:只能打,不能守,也无法控制海域,导弹打出去之后,威慑力随之消失,无人机巡航再久,也得返回补给,无法在远海形成常态化存在,卫星能提供情报,但不能直接干预战局,这些武器能够在本土近海构建防御圈,却难以“走出去”控制更远的海域。   反航母武器的主要作用其实是“区域拒止”,以导弹、卫星、无人机为核心的远程打击体系,可以让对手的航母在靠近中国沿海时面临巨大风险,这是一道无形的防护墙,把威胁挡在家门口之外,可一味强调防守,容易忽略进攻的必要性,只有盾,没有矛,就只能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对海外利益无能为力。   航母的最大优势就是“移动基地”属性,它不仅能携带大量舰载机,还能带动整个舰队长时间远离本土,持续投送力量,航母一旦驶入关键海域,国家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就随之延伸出去,靠导弹和无人机,无法做到这种“常态化存在”,在亚丁湾护航、海外撤侨、国际救援等任务中,航母的机动性和调度能力没有替代品,航母不仅是战争工具,更是国际事务中的“多面手”。   航母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是国家工业和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能否建造航母,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造船、电子、航空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航母的服役周期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相关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辽宁舰从瓦良格改造起步,山东舰实现国产化,福建舰突破电磁弹射技术,每一步都是中国工业能力的跃升,航母既是“武器”,更是“工厂”和“学校”。   真正的现代海战,是攻防协同的体系化较量,航母不是独自冒险,身边有导弹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组成的编队,天上有舰载机,水下有潜艇,卫星和无人机则为整个体系提供情报支撑,这样立体的防御网,让航母的生存力大大提升,东风导弹、无人机、卫星等反航母体系,为航母编队构筑安全圈,把对方的威胁挡在体系之外,航母则能在安全圈内机动活动,把影响力和作战半径不断向外拓展。   航母和反航母武器,其实是“盾”与“矛”的统一体,反航母体系能把敌方航母挡在安全距离之外,为本土安全提供保障,航母则能带动舰队“走出去”,为国家争取更大范围的海洋利益,这种攻防结合的战略布局,既能守住家门口,又能保障海外利益,放弃任何一方,都会极大削弱海上力量的完整性。   论航母的“易沉”,多是理论推演,实战中,航母的防护措施和机动能力远超外界想象,以福建舰为例,电磁弹射系统让舰载机可以高频率快速起降,随时建立大范围警戒圈,航母编队通过多平台协同,能及时发现、拦截来袭目标,美军演习多次证明,精准锁定航母并不容易,卫星、无人机、雷达、电磁干扰、假目标等多重手段下,航母的隐蔽性和抗打击能力都在提升,论体系作战,航母的“枢纽”作用正日益凸显。   全球主要军事强国,没有一个放弃航母,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依靠航母群维持全球存在,英国、法国、印度、日本都在积极发展航母力量,中国航母虽起步晚,但发展节奏极快,逐步形成自己的编队体系,各国都清楚反航母武器的威胁,却没有哪家以此为由放弃航母,原因很简单,没有航母,海军就无法在远洋维护本国利益,国家的全球影响力也会被极大削弱。   信息来源:央视网——福建舰“上新”,西太平洋战略格局将被重塑

0 阅读:3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