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8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可几年之后,女儿就再

韫晓生 2025-11-03 14:57:28

[微风]2000年,一对辽宁夫妇借了8万元将女儿送出国留学。可几年之后,女儿就再无音讯。直到21年后,夫妇双双患癌,临终前才得知,女儿竟是德国大学的教授,薪水很是丰厚,并且她已经结婚生子,生活的十分幸福。   (信源:辽宁晚报——独生女儿留学德国17年杳无音信,父母身患重病,想见孩子最后一面)   那年夏天,当曹茜把德国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到父母面前时,曹明(化名)手里的扳手 “哐当” 掉在地上。   他反复摩挲着通知书上的外文,又看看女儿红扑扑的脸,突然抹了把脸:“我闺女出息了,能去外国读书了!”   可高兴劲儿没过多久,学费和生活费的数字就让夫妻俩犯了难 —— 第一年就要 8 万块,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攒 4 年多。   那天晚上,曹明和李梅(化名)坐在灯下,把家里的存折翻了又翻,连活期账户里的 326 块零钱都算上,也凑不够零头。   李梅抹着眼泪说 “要不咱跟学校说说,能不能缓一缓”,曹明却咬咬牙:“不行,闺女好不容易考上,不能因为钱耽误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揣着户口本,先去了曹明的哥哥家,又去了李梅的娘家,接着是厂里关系好的同事家 —— 每到一家,曹明都先递烟,李梅则低着头,小声说 “孩子要去德国读书,想跟您借点钱,以后一定还”。 曹明在机械厂干了 15 年,技术好、人缘实,同事们知道他的为人,你三千我五千地凑;李梅在纺织厂帮工友缝过衣服、代过班,大家也愿意帮衬。   就这样跑了 3 天,敲了 17 家的门,终于凑齐了 8 万块 —— 钱用报纸包了三层,里层还夹着一张纸条,写着每笔钱的出借人姓名和金额。   送曹茜去机场那天,曹明特意穿了过年才舍得拿出来的中山装,李梅则给女儿塞了一沓用手绢包好的零钱,里面有不少一元、五角的硬币:“在外国买水买零食方便,别省着花。”   曹茜抱着母亲哭:“爸、妈,等我毕业赚钱了,就接你们去德国住。”   曹明拍着女儿的背,声音有点哑:“不用接我们,你照顾好自己就行,记得常打电话。”   前两年,曹茜的消息从没断过。她会在信里说,自己在德国的餐厅洗盘子,一小时能赚 8 欧元;会寄来在学校门口拍的照片,扎着马尾,笑容和在家时一样;逢年过节,还会打电话回来,跟父母说 “德国的面包没有家里的馒头香”。   曹明把女儿的信锁在抽屉里,每次厂里有人问起,就拿出来给大家看;李梅则把照片贴在厨房的墙上,做饭时抬头就能看到。   可从 2003 年秋天开始,信和电话都断了。曹明打女儿之前留的电话,提示 “号码已注销”;写了十几封信,都被退了回来,上面印着 “查无此人”。   夫妻俩急了,曹明请了年假,去沈阳的德国领事馆问,工作人员说 “没有权限查询私人信息”;李梅则去邮局查国际邮件记录,也没找到线索。   厂里有人说 “可能孩子在国外遇到难处,不好意思联系家里”,也有人猜测 “是不是不想认我们了”,曹明每次听到都发火:“我闺女不是那样的人!”   为了找女儿,曹明在机械厂下班后,又去工地扛钢筋,攒钱想办签证去德国;李梅则在纺织厂下班后,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省下饭钱买邮票。   2010 年,曹明在工地摔了一跤,腰椎受了伤,再也干不了重活,只能在机械厂看仓库;李梅的眼睛也越来越差,看纱线时总出错,后来被调到了后勤部门。   2018 年,曹明开始咳嗽不止,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半年后,李梅也查出胃癌,医生说 “长期焦虑、营养不良,加重了病情”。   躺在病床上,曹明最惦记的还是女儿,他让李梅把家里的旧电话擦干净,放在枕头边:“万一闺女打电话来,别错过。”   李梅则每天给女儿的旧手机号发短信,哪怕永远收不到回复:“闺女,你爸病了,你回来看看他吧。”   2021 年 4 月,曹明的工友去德国出差,在一场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华人教授介绍自己叫 “曹茜”,研究方向和曹明之前说的女儿专业一样。   工友赶紧上前,拿出手机里曹茜年轻时的照片,对方看了很久,才点头说 “我是曹茜”。   原来这些年,她读完硕士读博士,后来留在大学当教授,嫁给了一位德国学者,有了两个孩子。 当被问起为什么不联系父母时,她沉默了很久,说 “刚到德国时语言不通,打工受了很多委屈,不想让父母担心,后来忙起来就忘了,再想联系时,又怕父母怪自己”。   工友把消息带回辽宁时,曹明已经说不出话了。他握着工友的手,眼泪顺着脸颊流到枕头上,手指在床单上比划着 “好”;李梅看着工友手机里曹茜的照片 —— 穿着西装,戴着眼镜,身边站着两个金发碧眼的孩子,突然哭出声:“这孩子,怎么就不跟家里说一声呢?”   半个月后,曹明走了,临终前,他指着抽屉,李梅知道,他是想让她把那些信和照片收好;三个月后,李梅也走了,手里还攥着那张写着借款明细的纸条。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