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毅游孝陵,指着朱元璋画像高谈阔论,毛主席说:你说得毫无根据! 画

炎左吖吖 2025-11-03 14:58:39

1953年,陈毅游孝陵,指着朱元璋画像高谈阔论,毛主席说:你说得毫无根据! 画中人身着龙袍,脸长如嶙峋怪石,巨颌下垂,牛眼圆睁,鼻孔朝天,模样怪异得不像凡人。 身边人窃窃私语,陈毅调侃:“这肯定是老朱怕刺客,故意让画师把自己画丑了!活着担惊受怕,死了还搞四个城门出殡的迷魂阵,真累!” 毛主席却只淡淡说了一句:“要讲科学依据。” 其实,朱元璋的画像,从来都是史学界的“罗生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着一幅《明太祖坐像》,画中人身姿挺拔,目光深沉,龙袍上的金线绣着云纹,分明是个威严的英主。 台北故宫的《朱元璋像》却丑得扎眼。 脸长及肩,下巴能挂秤砣,嘴唇肥厚前突,活像民间传说里的“猪腰子脸”。 学者吵了几百年,到底是“天生异相”的帝王相,还是画师故意丑化的“避祸图”? 老百姓更愿信后者。 民间早有传言,朱元璋称帝后怕刺客,便让画师把自己画成这副“非人”模样,连死后都怕陵墓被盗,搞出“四门出殡”的迷局。 这种“丑相”符合百姓对帝王的想象。 可很少有人问,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画像的“丑”,其实藏着朱元璋的前半生。 1328年,他出生在安徽凤阳的破窑里,父母连名字都取不起,只叫他“朱重八”。 小时候跟着哥哥放牛,灾荒年父母饿死,他去皇觉寺当和尚,却连斋饭都吃不上,只能拄着木棍化缘要饭。 三年流浪,他见过淮河边的饿殍,听过财主的冷笑,也学会了把委屈咽进肚子里。 25岁那年,他投了红巾军。 没读过书,却爱在谋士身边学认字。 不会打仗,却敢冒险冲进敌阵救部下家属。 就连身边的士兵们说“跟着朱大哥,能活”。 他记着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着急称帝,先在南京恢复农业,修水利,免三年赋税,让老百姓能吃饱饭。 1368年,他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他用了40年,把“放牛娃”三个字,熬成了“开国皇帝”。 毛主席那天去往的明孝陵,是朱元璋1381年下令修建的,耗时25年,用了10万工匠。 不同于以往帝陵的方形格局,他选了圆形宝顶,说“天圆地方,朕要与天地合一”。 可这座陵寝命苦。 太平天国打过来时,烧了享殿,曾国藩修复,只用了740两银子,敷衍着砌了几堵墙。 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慢慢补回曾经的恢弘。 毛主席走进祭室,看见那幅“丑相”画像时,想起自己读《智囊》时的批语。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他不是没看到朱元璋的残酷,可他说,评价一个人,要放在时代的秤上。 朱元璋的残暴,是权力的异化。 而他颁布的那些政策,是真的让老百姓活了下来。 陈毅的调侃还在耳边,毛主席却指着画像说:“朱重八是放牛娃,可不蠢。” 他想起农民运动讲习所里讲的:“朱元璋初时能代表农民利益”。 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比谁都懂百姓的苦。 他没读过书,却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他怕刺客,却更怕失去民心。 毛主席说:“他的选择,是时代的逼出来的。” 后来吴晗写了《朱元璋传》,三次修改,把朱元璋写得“又坏又蠢”。 1954年,毛主席读了书稿,特意批注:“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不要写得那么坏。” 吴晗没听进去,可这句话,藏着毛主席的历史观。 不丑化,不神化,看真实的人,看真实的选择。 那张“丑相”画像,其实是最真实的隐喻。 历史从不是“英相”或“丑相”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人用一辈子写就的矛盾。 他是放牛娃,也是皇帝 ,是救百姓的人,也是杀功臣的人,是懂人心的智者,也是被权力困住的囚徒。 毛主席说“要讲科学依据”,不是要否定传说,是要我们看见传说背后的“人”。 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一个“异相”背后,都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的时代! 主要信源:(中国江苏网——89.走进明孝陵博,探寻明朝魅力(章然溪))

0 阅读:1853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