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中美俄罕见意见一致:宁可此国从地球上消失,也绝不允许它拥有核武器。中俄经

韫晓生 2025-11-03 19:00:23

[给力]中美俄罕见意见一致:宁可此国从地球上消失,也绝不允许它拥有核武器。中俄经常联手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但是有一件事,三国的意见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宁愿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也不能让它造出来核武器,这个国家到底是谁?   信源:百家账号——中美俄意见一致,宁可让日本从地球上消失,也不允许它有核武器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博弈棋局中,中美俄三国的身影常处于张力之中——中俄屡屡在多边舞台联手制衡美国霸权,美国则借“印太战略”编织同盟网络围堵中俄。   但在一道关乎人类安全的“红线”上,三国却形成罕见的铁三角共识:绝不允许日本触碰核武器。   日本的核武图谋,绝非战后临时起意的妄想,而是深植于历史的危险执念。   早在二战末期,轴心国败局已定的阴影下,日本陆军与海军已悄然启动双轨原子弹研发工程,代号“仁计划”与“F计划”的秘密行动,成为日本官方染指核武的首次疯狂尝试。   彼时的日本,确实具备搅动风云的技术底气:1904年提出的“土星型原子模型”早于西方同类研究,三十年代末核物理实验室规模仅次于美国。   更令人心悸的是举国动员的狂热——《国家总动员法》赋予军方调动全国资源的权力,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的顶尖物理学家如汤川秀树等纷纷投身其中,形成“军方供血、科学家献智”的畸形共生体。   然而,这场赌上国运的疯狂计划,终究败于三重致命桎梏:本土铀矿储量不足百吨,从德国秘密采购的560公斤二氧化铀,因德国投降滞留在中立国瑞典,成了镜花水月;   海军寄予厚望的超高速离心机,极限转速仅达每分钟3.5万转,远未达到提纯铀-235所需的6万转标准;   1945年美军轰炸彻底摧毁了东京、京都的实验基地,同年8月两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引爆,日本战败的结局,让两项计划戛然而止。   这场“加害未遂”的核研发,虽未得逞,却为战后日本留下了宝贵的技术图纸与人才储备,成为核野心死灰复燃的隐患。   二战战败后,《和平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作为国家主权”的承诺,成了日本掩盖核野心的遮羞布,而“民用核能”则成了其暗度陈仓的幌子。   最核心的布局,便是大规模囤积武器级核材料——截至2024年公开数据,日本通过核电站运营、核废料回收等渠道,已秘密囤积约44.5吨武器级钚   按照每枚原子弹需8公斤钚的标准计算,这些储备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是其民用核电年需求的3倍之多。   设施建设上更是步步为营:青森县六所村核燃料处理厂,配备全球最先进的钚回收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800吨核废料,可从中提取1.2吨高纯度钚;   茨城县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拥有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文殊”号,这种技术既能发电,更能将普通铀转化为武器级钚,被国际核专家称为“核武制造的捷径”。   日本政坛的鹰派转向,让这份潜藏的核野心更具现实威胁。新上任的首相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晋三的得意门生,将强硬国防政策奉为圭臬。   面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材料核查要求,以“保障能源安全”为由坚决拒绝,甚至叫停了钚库存的年度公开报告。   这种“不承认、不拒绝、不负责”的模糊策略,与历史上日本“渐进式突破”的手法如出一辙缘。   中美俄三国之所以在遏制日本拥核问题上形成铁三角,根源在于其拥核对三国核心利益及全球安全的多重冲击。   对中国而言,历史创伤与战略安全构成双重红线:日本曾以核武研发为支撑发动侵华战争,其拥核将直接激活东亚军备竞赛。   俄罗斯的担忧则聚焦于远东战略安全:南千岛群岛的领土争端悬而未决,日本若拥核,将直接威胁俄罗斯远东油气产区与太平洋舰队基地,打破北极-远东的战略平衡。   美国的立场看似矛盾,实则暗藏精密算计:虽将日本视为“印太战略”的核心盟友,却绝不容许其成为“失控的核力量”。   广岛、长崎的核爆记忆,让美国深知日本对核武的复杂情感,担忧其拥核后摆脱控制,甚至借核力量寻求“历史复仇”;   更关键的是连锁反应——日本拥核将直接倒逼韩国加速核研发,美国苦心经营70年的“核保护伞”体系将彻底崩塌,失去对亚太军事格局的主导权。   三国共识的核心,直指日本独特的风险属性:作为唯一遭受核爆却从未彻底反思战争罪责的国家,其掌握核武器的风险远超其他国家,一旦突破核门槛,将引发无法预测的安全灾难。

0 阅读: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