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谁能想到,这位晚年连温饱都要精打细算的老人,曾在朝鲜战场上率领残部,在敌后硬生生扛了14个月!1951年5月,志愿军60军180师陷入美军重围,身为代政委的吴成德,没有跟着溃兵慌乱突围,而是咬着牙收拢了300多名伤员和失散战士,钻进了深山老林。这哪是撤退?分明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开辟了一块"敌后根据地"! 美军为了抓他,出动了侦察机、搜索队,甚至放火烧山,可吴成德带着队伍昼伏夜出,吃树皮、嚼草根,连皮带都煮了充饥。有伤员实在走不动,他背着人爬山,磨破了几双胶鞋,肩膀勒出了血痕也没松过手。大家劝他扔下伤员轻装突围,他红着眼睛吼:"都是跟着我出来的兄弟,我不能丢下一个!"这股子硬气,哪像个随时可能被俘虏的将领?这可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敌后游击坚持时间最长的部队,吴成德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 可命运偏要和他开残酷的玩笑。1952年7月,在一次美军地毯式搜索中,已经饿得站不稳的吴成德被俘虏,他想过自杀殉国,却被身边的战士死死拦住——他们说,活着才有机会回去,才有机会告诉祖国,180师没有孬种!这话成了他活下去的支撑,可谁能想到,回国后等待他的不是荣誉,而是"叛徒"的骂名。开除党籍军籍的处分下来那天,他攥着那份文件,手都在抖,却没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默默把志愿军徽章藏进了贴身口袋。 被下放到辽宁盘锦农场劳动的日子,苦得超出想象。冬天在冰水里挖渠,夏天顶着烈日插秧,每月的口粮勉强够果腹,可他从没丢过军人的作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分配的任务干得漂漂亮亮。有老乡偷偷给他送粮食,他婉言谢绝:"我是犯了错的人,不能搞特殊。"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坚守,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让人动容!可话说回来,当时对被俘人员的处理,是不是太一刀切了?建国初期军队对被俘人员的政策带有浓厚的战争年代烙印,缺乏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客观考量,这也成了吴成德一生的遗憾。 直到1982年,平反文件送到他手上时,70岁的吴成德捧着那张纸,老泪纵横。他不是在乎名分,只是想证明自己没给志愿军丢脸!平反后有人劝他向组织提要求,弥补多年的委屈,他却摆摆手:"国家还记得我,就够了。"晚年的他,最爱的就是给孩子们讲朝鲜战场的故事,讲那些牺牲在敌后的战士,每次讲到动情处,都会指着胸口:"我的心,永远留在了朝鲜的深山里。"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绝境中坚持14个月的吴成德,算不算真正的英雄?如果当时他选择战死,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坎坷? 吴成德的一生,是志愿军战士忠诚与坚韧的缩影。他没有在战场上投降,没有在逆境中沉沦,哪怕被误解、被打压,依然坚守着军人的信仰。历史最终给了他公正的评价,可那些被岁月蹉跎的日子,终究无法重来。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是否功成名就,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丢初心、不改本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