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

混沌于浮云 2025-11-03 22:00:35

“粟裕根本不会打仗!”1958年,陈赓大将进京开会,竟然看到有人大放厥词,陈赓当即反驳:粟裕不会打仗,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粟裕从年轻时就投身革命,1926年入党,次年南昌起义中他已显露头角。井冈山时期,他带队在资溪一带打游击,靠着熟悉地形和快速转移,多次让国民党追兵扑空。抗日战争打响后,他在新四军三师任职,1938年在黄桥一战中,指挥部队分头包抄敌军,歼灭韩德勤部三千多人,稳住了苏北根据地。这场仗让他摸索出敌后作战的门道,强调情报先行和灵活机动,而不是硬碰硬。 进入解放战争,粟裕的指挥越来越老练。1946年苏中地区,国民党大军十三万围上来,他率三万部队连打七仗,从盐仓桥到曲阜,每次都选敌弱点下手,歼敌五万多,保住了华中解放区。国民党那边气急败坏,蒋介石下令全线反扑,可粟裕的部队像游鱼一样溜达,敌军疲于奔命。这套打法不是书本教的,而是从土里滚出来的,靠的就是对敌情的把握和部队的执行力。 1947年孟良崮那场硬仗,更是粟裕的代表作。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上山,粟裕封住山口不让援军插手,敌军粮弹用尽,只能坐以待毙,全师覆灭。这仗打完,华东战场局面大变,粟裕的名声也传开。很多人说他的战术太冒险,但事实证明,在兵少将寡的情况下,这种集中兵力吃掉敌主力,才是翻盘的关键。 济南战役中,粟裕指挥部队总攻城池,国民党守军五万多被俘,缴获武器堆成山。这不是运气,而是前期侦察和多路协同的结果。淮海战役是高潮,粟裕建议先打东集团,围歼黄百韬兵团,然后转手对付黄维和杜聿明,六十万对八十万的仗硬是打赢了,歼敌五十多万。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副总参谋长,忙着整顿军队,提出不少关于未来战争的看法,可没想到这些经验后来竟成了靶子。 1958年那场会议,本是学习苏联军事思想,讨论怎么让部队更现代化。结果一份材料把矛头对准粟裕,说他解放战争的打法不符合正规化,靠的是游击习气,不是科学指挥。苏中七战七捷被批成盲目进攻,孟良崮胜利归为侥幸,淮海功劳则推给整体协作。这话一出,会场里很多人低头不语,因为当时军内风头正紧,大家都想往理论上靠,实战老经验反倒被边缘化。 这份材料的根子,在于建国后军队建设的转向。苏联顾问进来,带来整套条条框框,强调阵地战和火力压制。可中国战场是另一回事,国民党兵多枪好,我方起步晚,只能靠机动和合围取胜。粟裕的战法正对症下药,他总说要因地制宜,别生搬硬套。可一些人觉得这不入流,非要用教科书量度过去战役,把成功说成意外,把失败的责任全推给指挥失误。 陈赓听到这些,忍不住站出来反击。他从苏中战役讲起,点出粟裕怎么避开敌主力,专挑软肋下刀,一仗接一仗瓦解围攻。豫东和济南的例子也摆上台面,粟裕的部署让部队少流血多歼敌,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实打实的贡献。淮海战役更不用多说,陈赓自己在前线执行过粟裕的近迫作业,挖壕逼近敌阵,困死黄维兵团。要是没这套,仗打得更惨。 会议散了,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远离总参一线岗位,继续钻研理论。他在那儿写了不少文章,分析战役得失,推动军队教育。陈赓则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院长抓国防科技,培养导弹和核工程人才。两人没生分,粟裕以前荐陈赓兼副总参,两人常聊军队现代化的事。调职后,陈赓还常去粟裕家坐坐,喝茶谈心,这份交情没被职务变动冲淡。 1961年陈赓突发心脏病去世,粟裕拖着病身赶去告别,坚持到机场送机,看着飞机起飞载骨灰南归。这事让粟裕更低调,他继续在科学院工作,偶尔指导后辈,强调实战检验的重要性。陈赓留下的工程学院,后来成了国防科技重镇,造出不少关键装备。粟裕的那些老战法,也在后来的训练中慢慢复苏,被证明在不对称作战中管用。 粟裕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但对军队建设的热情不减。他参与审阅教材,修正一些脱离实际的条文,确保理论接地气。陈赓的早逝是个遗憾,可他的学生们接过班,军工领域突飞猛进。 这份战友情谊,经得起考验。粟裕1984年去世前,还在整理旧稿,留给后辈参考。陈赓的贡献,也在工程教育中延续。

0 阅读:237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