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无人机上,开始绑着小老鼠,这小老鼠是可以起到制导作用吗?前线俄军战壕里,到处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04 10:28:57

俄军无人机上,开始绑着小老鼠,这小老鼠是可以起到制导作用吗?前线俄军战壕里,到处都是老鼠,什么都咬,靴子,食品盒子,水瓶子看见什么咬什么,还传播疾病。   在俄乌前线的战壕里,要是问士兵们最恨的东西是什么,除了敌方的无人机和炮弹,排第二的绝对是老鼠。这些灰扑扑的小东西比谁都适应战场,战壕挖好没几天,它们就成了这里的“常住居民”,数量多到让人头皮发麻。   这些战壕里的老鼠早就不是普通的野鼠了,战争把它们喂得又肥又凶。士兵们的靴子放在角落,转个身的功夫就被啃出几个洞,皮质的鞋帮在它们嘴里跟纸糊的似的。   好不容易领到的压缩饼干,用铁盒锁着都没用,老鼠能顺着缝隙咬开,把里面的饼干吃得只剩碎屑,还在盒子里拉满粪便;就连装水的塑料瓶也难逃一劫,咬出个小窟窿后,水漏得满地都是,渴的时候看着空瓶子能气到发抖。   更要命的是传播疾病,战壕里本来卫生条件就差,老鼠跑来跑去带着各种病菌,不少士兵得了皮肤病和肠胃病,军医检查后说十有八九是老鼠传的。   有人说俄军把老鼠绑在无人机上当制导武器,这其实是没见过真实战场的瞎猜。稍微想想就知道,无人机制导要么靠卫星定位,要么靠人工遥控的第一人称视角,一只老鼠怎么可能帮着导航?   真把老鼠绑上去,飞在空中早就吓瘫了,说不定还会乱动乱撞,反而让无人机失控。俄军在前线确实用自杀式无人机,但都是正经的军事装备,比如装着炸药的FPV无人机,或者重型的“鼹鼠”无人车,后者装着6枚反坦克地雷,能靠遥控冲进乌军战壕爆炸,威力比绑十只老鼠都大。   那些所谓“飞行的鼠鼠”,大概率是士兵们苦中作乐编的段子,毕竟在战壕里待久了,总得找点乐子缓解压力。   老鼠泛滥的背后,是俄乌前线战壕里难以想象的困苦。不管是俄军还是乌军,挖战壕都是每天的必修课,没人敢用现成的工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敌方的炮弹盯上。   士兵们拿着工兵铲拼命挖,挖出来的土堆在旁边当掩护,遮风挡雨全靠运气,运气好能找到几块破木板搭个棚子,运气差就只能靠战壕壁上的土坡挡一挡。   下雨的时候最惨,雨水顺着战壕壁往下流,里面全是泥水,脚泡在里面几天就会溃烂,晚上睡觉只能蜷缩在塑料布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和炮弹声打盹。   白天的战壕更是像个“牢笼”,抬头就能看到天上盘旋的无人机,有己方的也有敌方的。谁要是敢冒头,不出几秒钟就可能被无人机盯上,要么是投下小型炸弹,要么是把位置传给炮兵,接下来就是一阵炮火覆盖。   所以士兵们白天基本都待在掩体里,吃喝拉撒全在那一小块地方,食物是冰冷的压缩饼干和罐头,喝水要省着点用,因为补给车很难及时送上来。有人开玩笑说,掩体里的空气能熏死人,混合着汗味、食物味和排泄物的味道,时间长了连自己都闻不到了。   只有到了深夜,战壕里才敢稍微活动一下。士兵们会趁着夜色出去加固掩体,或者挖个简易的坑处理排泄物,每个人都动作飞快,生怕手电筒的光引来无人机。   俄军其实也想过不少办法治老鼠,比如撒老鼠药、放捕鼠夹,但效果都不好。老鼠药撒在战壕里,万一被士兵误食就麻烦了;捕鼠夹倒是能夹到几只,但架不住老鼠数量太多,夹完一批又来一批。   后来士兵们干脆自己想办法,休息的时候就组队抓老鼠,抓到后要么扔出 trench 喂野狗,要么埋在土里当肥料。有士兵说,抓老鼠不仅能减少麻烦,还能当一种娱乐,毕竟在前线能找到点事做不容易。   比起抓老鼠,士兵们更关心的是怎么活下去。前线的伪装技术越来越重要,俄军的炮兵为了不被无人机发现,会用木制掩体把火炮藏起来,上面盖着泥土和植被,发射的时候才打开舱门,打完就赶紧关上。   普通士兵的掩体也会用树枝和杂草伪装,尽量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但即便这样,还是难免会被敌方发现,每天都有士兵因为炮火或无人机攻击受伤牺牲。   那些关于“无人机绑老鼠”的传言,其实也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陌生。大家总觉得战争里有各种新奇的武器,却不知道真实的战场充满了琐碎的苦难,是老鼠泛滥的战壕,是冰冷的罐头,是深夜里小心翼翼的活动。   对前线士兵来说,老鼠不是什么“制导武器”,而是和炮火、饥饿一样的敌人,是战争苦难的一个缩影。没人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打多久,也没人知道战壕里的老鼠还要泛滥多久,士兵们能做的,就是每天活着,盼着能早点回家。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