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信息来源:光明网——观察快评 |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花最少的钱治污,花最高的价洗白) 还记得2023 年 8 月,日本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硬着头皮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一时间各国纷纷对日本海鲜亮起红灯。中国、韩国火速出台全面进口禁令,东南亚国家也把检测标准提得老高,日本渔业差点就栽了大跟头。 谁能想到,两年后的 2025 年,核污染水早已顺着洋流扩散到太平洋大半区域,德国海洋模型预测的 57 天覆盖太平洋主要海域、3 年影响北美、10 年遍及全球已成既定事实,日本海鲜出口却意外 “起死回生”。 出口额同比涨了 3%,尤其是对美国的扇贝出口量,直接翻了一倍多,价格飙涨近九成,曾经无人问津的海鲜如今居然不愁卖。 这一切,源于日本玩起了 “曲线救国” 的套路。 转口贸易成了他们 “洗白” 海鲜的关键招术。他们把福岛及周边海域的海鲜运到越南、墨西哥等地,在当地加工厂简单处理一下,撕掉产地标签,换上“越南养殖”“墨西哥加工”的新包装,再销往欧美市场。 他们摸准了有些国家只查标签不追源头的漏洞,钻得那叫一个溜。 同时日本还精准拿捏不同市场的需求,东南亚国家喜欢低价海鲜,他们就用空运冷链快速送货,价格比国际市场价低 20% 抢份额;欧美高端市场认品牌,他们就主打 “北海道特级扇贝”“深海金枪鱼”,价格比排海前翻一倍,反倒迎合了部分人“高价=安全”的心理。 日本政府还砸了 42 亿日元补贴渔民,在电视上狂打 “处理后核水比自来水还安全” 的广告,甚至还搞过一个氚吉祥物试图挽回形象。 日本海鲜能 “起死回生”,更离不开国际政治博弈的推波助澜。 他们紧紧抱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大腿”,拿着这份号称 “符合安全标准” 的报告当挡箭牌。这份报告的水分着实不小。即便如此,美欧还是把这份报告当成放宽进口限制的理由。 说到底,这背后全是地缘政治的算计。美国想巩固美日同盟,率先点头认可排海方案,还恢复了日本海鲜进口;欧盟跟着凑热闹,东南亚国家因经济上依赖日本投资,对进口限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让日本自己开个安全证明就行,检测成本低得可怜。 这种国际社会的分裂,反倒给日本海鲜打开了新销路,2025 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已经成了日本海鲜最大买家,占了 42% 的出口量,东南亚市场也占到了 31%。 核污染水排海的影响,早就超出了日本渔业本身。2025 年的监测显示,太平洋中部的氚浓度比排海前涨了0.1%,碳 - 14、锶 - 90 这些核素会在鱼、虾、贝类体内慢慢积累,而海洋生物会不会变异、渔业资源能不能恢复,这些长期影响谁也说不准。 全球渔业格局也因此被彻底打乱。中国新疆的盐碱滩搞起了 “海鲜陆养”,每天能产出 40 吨海鲜,韩国也大力发展本土养殖,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日本海鲜。 更严重的是日本这一行为给全球环境治理开了个坏头,“核事故污染水排海” 这个危险先例一旦立下,可能会有其他国家跟着学,让《伦敦倾废公约》这些国际环境法变得形同虚设。 如今日本海鲜出口的 “复苏”,压根不是核污染问题解决了,只是短期市场套路和政治博弈凑出来的假象。 核污染水排海的长期风险,可能要几十年后才会完全显现,而全球消费者还在吃海鲜,一方面是因为有替代市场补上来,另一方面也是被短期 “安全” 的表象忽悠了。 未来,只有建立起独立公正的国际监测机制,逼着日本说实话、公开透明地处理核污染水,同时多发展清洁能源、做好生态保护,才能真正化解这场要持续几十年的海洋污染危机,守住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