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涉华言论:战略混乱下的虚伪与短视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涉华问题上的种种言论,尤其是关于台海问题的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批判。其言行不仅暴露出德国新政府战略的混乱,更凸显了其在现实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摇摆不定的尴尬处境,这种虚伪且短视的外交操作,对中德关系以及地区和平稳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瓦德富尔涉华言论:矛盾与荒谬并存 瓦德富尔将于10月26日访华,重点之一是说服中国放松对稀土的出口管制,这本应是围绕经济合作展开的交流。然而,他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却对台海问题等中国内政问题大放厥词。他声称台湾海峡是重要贸易通道,“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还强调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必须避免暴力改变现状”,言下之意是德国不能容许暴力改变台海现状。这种一边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一边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的做法,充满了矛盾与荒谬。 此外,他还试图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调停冲突,促进和谈。而就在不久前的10月14日,他还在柏林的日德中心发表演讲,呼吁“德日亲善”,共同构建“欧亚共同圈”,携手对抗“试图改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中俄两国。这种一边寻求与中国在稀土等问题上合作,一边在政治上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和施压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其外交逻辑。 二、德国外交政策右转: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与混乱 德国外交政策的急剧右转和对抗性增强,并非瓦德富尔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德国国家战略在所谓“时代转折”背景下的必然选择。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彻底击碎了德国在默克尔时代长期奉行的“以贸易促转变”“以贸易换安全”的东方政策幻想。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管道被炸毁,能源危机席卷德国全国,家门口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以及对美国安全依赖的进一步加深,迫使柏林不得不进行痛苦的战略调整。过去几十年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外交政策逐渐让位于更加重视地缘政治和安全对抗的新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和盟友成为当务之急。日本作为美国核心盟友,与中俄关系不佳,且同样对“基于规则的秩序”念念不忘,自然成了德国人眼中理想的拉拢对象。然而,这种战略选择并没有让德国的外交更加清晰和有效,反而暴露出其战略的混乱。瓦德富尔在涉华问题上的矛盾言行,正是这种战略混乱的外在表现。他既想在经济上从中国获取利益,又想在政治上跟随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遏制,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最终只会让德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三、瓦德富尔言论的虚伪性:规则与秩序的双标 瓦德富尔指责中俄“试图改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这套说辞早已失去了道义的制高点。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肆意挥舞关税大棒,滥用长臂管辖,对别国进行技术封锁和经济胁迫;欧洲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强行干预甚至接管合法经营的中资企业。每当这种时候,美西方口中的规则和秩序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的规则和秩序,就像被薛定谔藏在黑盒子里的那只猫,只有在美西方需要规训中俄等和自己不对付的国家时才存在。 对于台海问题,瓦德富尔声称德国担心“暴力改变台海现状”会影响全球贸易,进而影响到德国的经济。但事实上,真正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的是以绿营当局为首的分裂势力的一再挑衅及其背后域外干涉力量的不断拱火。德国如果真心关心台海和平与全球贸易,就应该明确反对绿营当局的“台独”主张,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动辄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恪守“一个中国”原则需要的是身体力行,而不是靠一张破嘴喷出几颗唾沫星子。上一个把“台海有事就是我有事”挂在嘴边的安倍晋三,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瓦德富尔若不知悔改,继续在台海问题上玩火,必将自食恶果。 四、对中德关系及地区和平稳定的影响与启示 瓦德富尔的涉华言论对中德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德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稀土等领域合作对双方都至关重要。然而,德国外长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破坏了中德之间互信的基础,使得双方在经济合作上的氛围变得紧张。如果德国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继续在涉华问题上采取错误的立场和行动,中德之间的经济合作必然会受到阻碍,德国自身也将失去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从地区和平稳定的角度来看,德国在台海问题上的错误表态,为“台独”分裂势力传递了错误信号,鼓励了域外干涉力量的嚣张气焰。德国作为国际重要国家,应该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成为破坏和平稳定的帮凶。 这一事件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尊重他国的主权和内政,遵循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能为了自身的政治私利,只有通过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涉华言论是战略混乱、虚伪短视的表现。德国应该认清形势,摒弃错误的外交思维,以实际行动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内政,最终损害的将是自身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