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340万台胞天塌了!特朗普一锤定音,岛内以后只生产内衣和日用品。特朗普在采访中宣称,因为征收关税,台岛内大型企业正在将微芯片生产转移到美国。两年后,美国将控制40%至50%的微芯片市场。至于台岛,以后只需要生产美国没必要生产的内衣和日用品。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美国政府又有新“点子”,台湾舆论炸锅:怎么不去抢!) 特朗普的这波操作绝非一时兴起,而是 “美国优先” 战略在高科技领域的延续。 要知道,1990 年美国还占着全球 40% 的半导体产量,可到 2020 年就只剩 12%,而台湾地区靠着台积电等企业的技术积累,拿下了全球 63% 的先进芯片产能。 这种产业格局的失衡,让美国急着要重构供应链。 为了把半导体制造重新拉回本土,美国推出《芯片法案》,砸下数百亿美元补贴当诱饵,同时还放出狠话,不赴美建厂就可能面临最高 100% 的关税。 这样的软硬兼施下,台积电不得不宣布累计投资超 650 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晶圆厂。特朗普更是信心满满地放话,想靠着行政力量改写全球产业分工的规则。 今年9月底,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坐不住了,在采访里放话,美国对台湾芯片产能依赖太严重,得把“半壁江山”挪回本土才安心,不然安全风险太大啦。 可现实却很骨感,美国的产业回流计划刚推进就遇上了一堆麻烦。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进度严重滞后,原计划 2024 年量产的 4 纳米芯片,直到今年初才进入试产阶段,头四年累计亏损了 394 亿新台币,直到今年二季度才勉强实现首次盈利。 之所以这么不顺,原因一抓一大把。美国本土的半导体供应链根本不完整,关键原材料和配套环节都得靠进口。人力成本高不说,专业人才还特别缺。 就连工作模式都存在文化差异,台湾地区高效紧凑的生产节奏,和美国本土的劳动价值观合不来,相同的工序完成效率大打折扣。 美国政府最近还打算把芯片补贴变成股权投资,计划收购英特尔 10% 的股份,这种直接插手企业经营的做法,不仅违背它一直标榜的自由市场原则,还让全球企业担心政策不稳定。 这场政策风暴,最揪心的还是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可是这里的经济顶梁柱,出口额占总出口的 34%,特朗普的极端言论,让岛内产业界炸开了锅,焦虑情绪四处蔓延。 虽然特朗普说得煞有介事,事实上,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依然在全球领跑,2025 年全球 95% 的先进制程芯片还是由台积电生产,它的 3 纳米制程技术比全球同行至少领先两年。 面对外部压力,岛内产业界也没坐以待毙,一边大力推进 “六大核心战略产业”,一边积极和全球企业深化技术合作。 这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构,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看到美国这么做,日、欧等经济体也纷纷跟风,日本给光刻胶供应商发补贴,欧盟加速推进自己的芯片法案,全球技术标准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岸产业的互补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台湾地区在高端制程、芯片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遇上大陆庞大的产能规模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简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合肥汇成股份引入台技术团队后,金凸块良率一下子提升到99.5%,成了大陆面板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联发科的物联网芯片和大陆智能家居产业深度适配,相关合作产值也在增长。 特朗普政府想靠关税和补贴强行重构供应链,可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政策施压就能得来的,而是源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完整的供应链协同和合理的成本控制。 美国就算能靠补贴和威胁短期内吸引企业建厂,也没法在短时间内补齐人才、配套产业这些短板。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壁垒和生态优势,同样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替代的。 台湾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既要应对外部政策的冲击,也离不开和大陆市场的深度融合。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终究要回到市场规律的轨道上,只有通过良性竞争和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些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极端政策,不管听起来多有气势,最终都难敌产业规律和经济现实的检验。唯有尊重市场、深化合作,才能让全球产业生态真正实现共赢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