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凭一己之力保住千年古都,堪称功臣。 可让人费解的是,同为国民党起义将领,陈明仁、董其武都留任军职还获上将军衔,他却彻底离开军队转去管水利,这背后藏着4个关键原因。 第一个是华北稳定的“潜在隐患”,傅作义起义并非完全心甘情愿,起义后还曾私藏武器和电台。 他作为原华北“剿总”司令,不仅手握军权,在北平还有其他隐形势力,这种双重影响力若与兵权结合,对刚解放的华北来说风险过高,必须防患于未然。 第二个是级别太高“难寻位置”,他是国民党华北党政军一把手,级别远高于普通兵团司令。 当时军队编制里,给他降级任职不合情理,安排更高职务又难以平衡各方,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反观董其武等人,原职务层级更易融入新体系。 第三个是没了直属部队“没根基”,傅作义麾下25万大军中,嫡系仅3个军,其余多是中央军。 新保安、天津战役后,嫡系部队基本被歼,剩余部队按协议改编时,兵团部、军部全被撤销,士兵打散编入解放军。手里没了“老底子”,他在军中任职也没了实际意义。 第四个是个人主动“转向水利”,周总理曾专门问询他的工作意愿,傅作义主动提出“不想再管军队,想去搞水利”。 或许是自知处境,或许是真心想换赛道,这一请求正合时宜,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离开军界的傅作义,在水利部长任上干了23年,踏遍江河工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利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