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两立三等功的阎连科没能提干,拿着117元退伍费和50斤粮票,登上了返乡的列车,就在这时,一辆军用吉普冲上站台,一名军官连声喊:阎连科在哪?[给你小心心] 1978年,河南嵩县青年阎连科为了改变贫困现状报名参军,这个看似普通的选择,却为他打开了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新兵训练中,他的射击天赋初露锋芒,第一次实弹考核,十发子弹全部命中靶心,这一成绩让他获得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三等功,也让他开始在众人中崭露头角。 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那次偶然的连队点名,当他在黑板上用新魏体书写姓名时,工整有力的字迹立即引起了上级注意。 很快,他被安排负责出黑板报,这项任务让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伯乐,喜爱古体诗的教导员张英培。 教导员看过他写的几页残稿后,敏锐地发现了他的写作潜力,随即将他调任营部通信员,这次岗位调整,让他有了更多接触文字工作的机会。 第二年,阎连科被调到师部图书馆,在这个由旧礼堂改造的空间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作品。 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伏案创作,将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写作中。 年底被抽调为报道员后,他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不仅轻松完成发表任务,还超额完成指标,再次荣立三等功。 1981年底的复转季节,阎连科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虽然已有两次三等功,他却未能如愿提干。 收拾好行囊,拿着117元退伍费和50斤粮票,他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就在列车即将启动的瞬间,团长急匆匆赶来,告知他被破格提干的消息。 后来他才得知,自己创作的独幕话剧《二挂匾》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恰逢军区大力培养文化骨干,这两个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留任。 提干后的阎连科迎来了创作的新阶段,1983年,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小村小河》。 这部作品突破传统军旅文学的框架,讲述了一个思念家乡的普通士兵的故事,这个角色在战友全部牺牲后选择回乡,最终在为解救村民的洪水中献出生命。 创作过程中,阎连科多次被自己笔下的人物感动落泪,他坚信这才是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 然而稿件投给《昆仑》杂志社后却遭遇退稿,甚至连他特意粘合的页角都未被翻开。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当杂志社编辑到部队走访时,阎连科再次递上稿件。 编辑起初将稿件随意放在汽车后备箱,几天后却发来电报,称自己在阅读时被深深打动,决定刊发这部作品。 1985年,《小村小河》正式发表,780元稿费汇到家中,这笔钱远超务农一年的收入,母亲握着汇款单感慨地说:“写几页纸比种地一年挣得还多,你这辈子就干这个吧。” 用这笔稿费,阎连科为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当全村人聚集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时,他更加坚定了以写作为生的决心。 多年的乡村生活经历与十年的军旅生涯,共同塑造了阎连科独特的文学风格。 当其他作家聚焦英雄壮举时,他关注普通士兵的思乡之情;当乡土作家描写日常生活时,他展现农民与命运的顽强抗争。 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受活》《日光流年》等作品屡获殊荣,并被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国际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有人评价他的作品带着泥土气息,但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让普通读者在阅读时找到共鸣。 看到阎连科老师这段的经历,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这要是晚一分钟,火车开了,中国文坛可能就少了一位大将了,看来关键时刻,还得是团长跑得快!” “在那个年代,当报道员、写文章,得多大的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他用稿费给家里买电视机,全村都来看的场景,想起自己家乡第一台电视机带来的轰动。” “《受活》这样的书,开始看觉得荒诞,越往后读越觉得深刻,他把我们农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苦与乐,都写活了。” “从一个推算着生日参军的农村娃,到国际知名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杆子走出了精彩人生。” 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过某个关键时刻,可能是一个突然的机会,或是某个人一句点醒的话,让你的人生方向发生了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信息来源:各界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