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一笔巨资摆在眼前,是砸向高科技前沿,还是稳扎教育根基?2016 年秋天那场关于 2000 亿的争论,本质上是给国家科技发展算一笔 “眼前账” 和 “长远账” 的拉锯。 先不说粒子对撞机到底能撞出什么奥秘,单说这 2000 亿,在当年就不是个小数目 —— 要知道 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才不到 3.9 万亿,这一笔钱就占了全国教育总盘子的五分之一还多,相当于当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的快一半了。 杨振宁盯着这笔钱皱眉头太正常了,他嘴里的 “给外国人做嫁衣” 可不是空穴来风。 看看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就知道,那机器由 30 多个国家、2000 多名科学家联手造的,中国参与了四个探测器的建造,可算下来在核心的 CMS 实验里科研人员占比才 1%,ATLAS 更是只有 0.5%。 当年咱们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一开始也得靠美国提供大功率速调管这些关键技术,直到后来改造 BEPCII 才慢慢摆脱依赖。真要是砸 2000 亿建个更大的,以当时咱们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人才储备,大概率还是得请大批外国专家来主导研究,最后出成果时咱们可能也就挂个名,这不就是花钱给别人搭舞台吗? 更让杨振宁揪心的是基础教育的 “窟窿”。2016 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才 2402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了 208 块,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老师留不住的情况一抓一大把。 要是把 2000 亿投进去,能给多少农村学校装上实验室、配齐多媒体设备?能让多少乡村教师的待遇提上去? 要知道杨振宁早就发现,中国留学生成绩虽好,但 10 年后科研成果不如美国学生,病根就在基础教育只重解题不重创新,这笔钱补在教育上,才是给科技发展攒 “后劲”。 可王贻芳的急也不是没道理,他喊的 “不建落后 30 年” 里全是对科研话语权的焦虑。高能物理这行就是 “谁有大机器谁说话”,2012 年希格斯粒子在 LHC 被发现,等于给粒子物理画了个阶段性句号,接下来要深入研究只能靠更高能的对撞机。 咱们要是不跟上,未来几十年在这个领域只能捡别人剩下的课题。而且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例子就摆在那,1988 年建成后不仅在 τ- 粲物理领域做出了国际一流成果,还硬生生练出了一支能建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的队伍,现在怀柔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设班底,全是从当年对撞机项目里走出来的。 王贻芳算的是 “技术带动账”:建对撞机需要顶尖的超导技术、真空技术和精密制造,这些技术可不是只能用来撞粒子,当年 BEPC 改造时突破的高精度安装技术,后来用到了医疗设备和微电子领域,连直径 4 毫米的超微电机都是靠同步辐射光研发出来的。 这就像美国阿波罗计划,表面是登月,实际带飞了材料、计算机等一大堆产业。他觉得 2000 亿花在这,是买一套完整的高端制造和科研体系,比零散投钱搞技术攻关见效快。 有意思的是双方都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当例子,杨振宁看见的是早期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王贻芳看见的是从依赖到领先的突破;杨振宁盯着 2000 亿能填补多少教育缺口,王贻芳想着这 2000 亿能让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从 “参与者” 变成 “主导者”。 毕竟基础研究从来都是高风险游戏,LHC 花了那么多钱,除了希格斯粒子也没撞出更轰动的发现,可要是真放弃,万一别的国家先撞出下一代物理理论,咱们又得落后一个时代。 2000 亿砸向星辰大海还是填教育洼地,本质上是在 “冒险突破” 和 “稳扎稳打” 之间找平衡,怎么选都得算清这本难念的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