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

青衫栀幽音 2025-11-05 18:26:26

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伊始,全球船舶订单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韩国造船业在1月份实现了订单总量上的突破,获得了全球订单的六成以上,韩国国内的媒体和行业迅速将这一成绩渲染为“王者归来”,热烈的报道和评论接连不断,韩国社会对造船业的短期辉煌充满自信,甚至对中国造船业的表现做出了不无揶揄的解读,这一轮情绪高涨并非偶然,部分原因在于年初中国船厂正值春节假期,生产和签约节奏有所放缓,而韩国企业则抓住机会集中承接订单,实际上,上一年度的年底中国在全球船舶市场仍保持绝对领先地位,行业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韩国媒体营造出的胜利气氛很快被现实打破,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在2月份公布新一轮集装箱船项目时,率先将询单意向投向中国三家领先船厂,经过多轮技术和商务比对,马士基最终与中国企业签订了40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该项目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刷新了中国船厂历史上单批订单纪录,这一合作不仅突破了韩国在高端船型领域的传统优势,更打破了此前马士基与韩国船厂长期合作的惯例,韩国业界对此反应强烈,媒体态度由年初的高调转为低调,行业人士普遍感到压力骤增,中国船厂以高技术、高效率和优质交付能力赢得了国际航运巨头的信任,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表面上看,韩国企业集中获取的订单数字令人瞩目,实际上订单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韩国承接的大多为散货船和常规油轮等标准船型,技术壁垒不高,利润空间有限,这类订单主要来自中小型船东,合同周期短,违约风险相对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船厂则聚焦于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产品,这些船型对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要求极高,利润率远超普通船舶,新签合同多来自马士基、达飞、壳牌等全球航运和能源巨头,订单稳定性高,资金保障到位,中国企业以高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树立了技术与品牌形象,逐渐成为全球高端船舶制造的首选。   中国在技术创新及交付效率方面持续领先,近年来,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加速普及,船舶建造周期大幅缩短,例如,沪东中华等龙头企业通过智能调度和模块化造船,将新船交付时间缩短至全球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产业链高度集成,从钢铁原材料到发动机、推进系统、电子导航等核心部件,国内供应企业能够迅速响应装配需求,形成了高效配套圈,相比之下,韩国企业虽然在局部领域具备优势,但整体产能已接近极限,部分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弱,高强度赶工不仅提高了成本,还带来质量和交付风险,难以应对大规模、高技术订单的挑战。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航运转型成为全球趋势,全球主要航运公司纷纷加快船队升级,LNG、甲醇、氨燃料等清洁动力船舶需求迅速增长,中国船厂顺应潮流,持续提升氨燃料动力、甲醇动力和氢能船舶的研发制造能力,2025年,中国船厂在绿色环保型船舶市场保持高度活跃,承接了全球七成以上的绿色新船订单,以马士基、达飞为代表的国际航运企业,纷纷选择中国合作伙伴,充分肯定了中国在绿色造船领域的领先地位,韩国虽然仍在LNG运输船市场保持一定份额,但高度依赖单一船型,绿色集装箱船等新兴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中国蚕食。   全年市场表现最终揭示了两国造船业的真实竞争力,中国新船订单总量、全球市场份额和高端产品比重均持续提升,全年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韩国年初的高光时刻未能延续,全年订单量较往年出现下滑,部分船厂产能利用率下降,中国船厂不仅在订单数量上保持压倒性优势,在交付速度、价格优势和产业链配套等方面也全面超越,全球主要航运公司在选择造船合作方时,更加倾向于中国企业,信心不断增强,产业链完善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持续升级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使中国造船业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巩固领先地位。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