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4日,成都军区司令梁兴初中将接到紧急通知:“庐山上第一个发言的人跑了,军区加强战备。”梁司令不解其意,给总参打去电话,询问黄总长:“听说……跑了。”得到机械回答:“是,他跑了。” 1971年9月14日,梁兴初接到上级紧急指令,内容指向庐山会议首位发言者外逃,要求成都军区提升战备等级,重点监控部队动向和边境通道。这指令来得突然,军区地处西南远离事发地,却需立即响应,暴露了高层事件对全国军事系统的连锁影响。梁兴初通过总参谋部求证,得到简短确认后,开始调整部署,优先封锁铁路和公路节点,防止潜在渗透。军区部队多驻高原,交通不便,他下令检查所有军官档案和车辆清点,确保内部无异常迹象。 接下来的十天,梁兴初主持多次会议,布置战备任务,包括加固哨所工事和增加巡逻频次。情报显示其他军区也同步行动,成都军区调动机动团向雅砻江一线集结,覆盖关键渡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重点,他协调地方力量联合排查,强化情报共享机制。这段时间,军区仓库弹药出库量增加,士兵加班维护装备,演习强度加大,模拟敌方渗透场景。梁兴初审阅每日报告,批注调整方案,强调纪律执行,避免盲目行动造成资源浪费。 九月二十四日,中央下发内部通报,详述事件全过程,包括涉案集团的活动轨迹和外逃失败结果。这通报澄清了首位发言者的角色,揭示了庐山会议背后的问题根源。梁兴初据此优化部署,将战备重点转向恢复常态,但保持边防警惕。军区已完成三十余处关口加固,三千余兵力参与机动,积累的经验直接用于后续防务规划。 事件暴露后,梁兴初继续跟踪情报动态,协调与邻区联动,共享可疑信息。军区党委讨论战备心得,指出高原地形的独特挑战,如天气多变对通信的影响。他推动技术升级,增加无线电设备覆盖,确保指令下达无误。士兵们通过这次行动,提升了应急能力,基层连队报告异常减少,整体士气保持稳定。 一个月后,梁兴初进京参加军委会议,受到中央领导接见,谈话中肯定了他的立场,化解了部分疑虑。返回成都,军区内部展开审查,针对警卫营调整和装备发放等事项提出疑问。梁兴初据实说明,这些措施源于边防轮换计划和年度预算,无关其他意图。他承认情报汇总存在延误,通过自我批评回应关切,但审查过程持续数日,军区意见不一。 1972年9月,梁兴初离开军区岗位,调到河北义井化工厂担任职工,从生产一线做起,参与设备维护和调度任务。八年时间里,他适应工厂节奏,操作机器和清扫车间,双手适应了油污环境。1979年隔离解除,他安置到太原,领取生活费,度过余生,直至1985年10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