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民国那会就开始用味精,在1909年日本人推出了味之素后(味精),民国各大饭馆都

恰似江楼月 2025-11-06 00:18:01

打民国那会就开始用味精,在1909年日本人推出了味之素后(味精),民国各大饭馆都开始引进,梁实秋写散文时就说当时饭馆里基本都有一罐味精,还说馄饨摊那会也开始用了。有意思的是北平那会的炒肝,有两大做这个的巨头,一个叫天兴居,一个叫会仙居,天兴居用味之素代替口蘑汤提升了口感,打败了会仙居并进行了收购。(使用味精出自于天兴居店史) 说起味精这玩意儿,在中国人的饭桌上可不是新鲜事儿,早从民国那会儿就流行开了。1909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里提炼出谷氨酸钠,这东西一上市,就叫味之素,很快就传到中国来。起初是洋行和进口商带进来的,价格不便宜,但饭馆老板们尝到甜头,觉得这白粉末能让菜肴的鲜味蹭蹭往上窜。民国初年的北京,街头小吃摊和正经酒楼都开始用上它,尤其是那些讲究汤底的菜式。梁实秋在散文里写得清清楚楚,那时候北平的饭馆里头,几乎每张桌边或柜台上都搁着一罐味精,玻璃瓶子小巧,里面颗粒晶莹,伙计一勺下去,就能让一锅汤从平平无奇变成让人回味无穷。连路边馄饨摊也没落下,老板们从批发市场进货,洒点进面汤里,成本低,效果好,穷苦人也能吃出点肉鲜的幻觉。梁实秋的笔触接地气,他不光记这些,还点出这变化背后的市井逻辑:食材贵,人工累,用味精省事儿,还稳住了口感,让小本生意能撑下去。 味精进中国后,很快就融入本地饮食习惯,特别是北平的炒肝这道老字号菜。炒肝是猪肝猪肠切片爆炒,浇上酱汁,传统上靠口蘑汤提鲜,那菇子得泡一宿,熬出泥土香,可菇材供应不稳,价格还水涨船高。北平两大炒肝巨头,天兴居和会仙居,本来势均力敌,都开在宣武门内大街一带,靠手艺和老主顾吃饭。会仙居传到第三代掌柜王德顺手里,就走下坡路了。王德顺接手后,店务松散,肠子洗得不干净,汤底偷工减料,用清水勾淀粉代替菇汤,菜上桌涩口,食客渐渐少起来。他不思进取,只顾眼前小利,砸了自家招牌,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天兴居的李福安不一样,他早早留意到味精这东西,从天津码头进了一批,试着替换口蘑汤。加了味精后,炒肝的鲜味更均匀,不再受菇子短缺影响,成本也降下来。食客们吃着觉得汤汁裹得紧实,肝片入口滑溜,口碑一下子传开。街坊间比比谁家的炒肝正宗,天兴居的门槛被踩得发亮,会仙居的门可罗雀。李福安抓住机会,提出收购,王德顺没法子,只好签字让出店面。这事儿在天兴居的店史里记着,黑纸白字,用味精是转折点,直接决定了胜负。 这收购不是空穴来风,会仙居的衰落有自家原因。王德顺那辈人,守着祖业却不走心,食材把关松,卫生也跟不上,客人吃出问题,传出去名声臭了。反观天兴居,李福安精明,及时用上新玩意儿,味精不光提鲜,还让菜式标准化,不再靠天吃饭。民国中叶,北京的饭馆生态就这样变了,味精从高端进口品变成街头标配。梁实秋在《雅舍小品》里提过,北平的馄饨摊上,那白粉一洒,汤头就活了,车夫小贩们端碗时,脸上多点满足。味精的普及,本质上拉平了饮食门槛,以前鲜味靠肉菇,穷人吃不到,现在一撮粉末,就能模拟出那股子滋味。全球范围看,味精让更多人尝到“umami”,这日语里的鲜味概念,本来是日本人从海藻里悟出的,中国人用上后,饭菜的层次感强了,不再单调。 味精进北京后,影响不只炒肝一家。民国饭馆的菜单上,越来越多菜用它垫底,炖肉、煮面、甚至凉拌,都添点进去。梁实秋的散文捕捉到这点,他写北平的市井生活,总带点闲适的调侃,说那罐味精搁在桌上,像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却让饭局热络起来。馄饨摊的例子最接地气,以前汤清见底,没啥味儿,加了味精后,热气一冒,香直钻鼻子,摊主省了熬汤的工夫,客人多掏几个铜板。北平的饮食文化,本来就重汤汁,这下子更统一了,天兴居的成功,成了范例,其他店跟风,市场洗牌加速。会仙居的王德顺,收购后拿了笔钱,南下开杂货铺,日子过得一般般,到1940年代末就没了音讯,没翻身,也没啥后话。李福安守着天兴居,店面扩了,炒肝的配方固定,用味精的比例成了秘诀,传到后人手里。 战乱年代,味精也没断供,虽然进口受阻,本地开始仿制,质量虽差了点,但用着凑合。北平解放后,天兴居继续开着,炒肝这菜成了老北京的符号,味精仍是配料之一。梁实秋晚年去台湾地区,写回忆录时,还念叨北平的饭馆味儿,说那时候的鲜,是简单却真切的。味精这东西,争议不少,有人说它化学味重,有人觉得它解放了厨艺,但事实摆着,从1909年味之素上市,到民国遍地开花,它改变了底层饮食。穷人吃饱不等于吃好,味精至少让“好”便宜了点,不再是富户专享。全球看,日本味之素公司后来出口到亚洲各地,中国市场是块肥肉,民国时期的引进,开了头。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