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信息来源:环球网——和谈、制裁、恐袭……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9个关键词带你梳理重大节点) 截至 2025 年 11 月,俄罗斯已占据乌克兰将近五分之一的土地,而这场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早已超越单纯的领土争端,演变为牵动全球的地缘政治博弈。 追溯冲突的根源,历史积怨与地缘格局的碰撞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俄乌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曾长期同属一国,却因历史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内部裂痕。 这种分裂状态在乌克兰 1991 年独立后并未得到弥合,反而因政治导向的摇摆愈发凸显。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归属问题始终是俄乌关系的隐患,2014 年乌克兰 “尊严革命” 后,俄罗斯直接出兵占领克里米亚。 随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爆发分离运动,亲俄武装宣布独立,乌克兰政府出兵镇压,双方陷入长期对峙。 明斯克协议虽为停火提供了框架,却因各方诉求差异未能有效落实,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地缘政治的挤压则成为冲突爆发的直接推手。冷战结束后,北约持续东扩,不断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缓冲空间。 乌克兰自 2004 年尤先科政府上台后,开始积极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2019 年更是将 “加入北约” 写入宪法,这一举措彻底触及俄罗斯的安全红线。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强调,北约东扩至乌克兰将使俄罗斯的战略安全面临致命威胁,莫斯科无法接受家门口出现敌对军事集团。 在外交斡旋无果、安全诉求被西方忽视的背景下,军事行动成为俄罗斯的最终选择。 冲突的发展轨迹远超各方预期,俄罗斯最初的目标是通过快速军事打击实现乌克兰 “非军事化” 和 “去纳粹化”,阻止其加入北约,但战事的推进却遭遇诸多阻碍。 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战略目标逐渐发生转变。 在西方全面介入、对乌援助不断加码的情况下,俄罗斯意识到单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已无法保障自身安全,必须通过军事行动夺取更多战略要地,构建新的安全屏障。 截至 2025 年,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领土不仅包括顿巴斯核心工业区,还涵盖了黑海沿岸的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 这些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更是俄罗斯保障黑海出海口、遏制北约东扩的战略要地。 战争乌克兰给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基础设施被摧毁,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GDP 大幅下滑,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国家面临分裂风险。 泽连斯基政府虽坚持 “收复全部领土” 的立场,多次表示 “准备再战两三年”,通过消耗战削弱俄罗斯,但长期战争已让乌克兰社会承受巨大压力。 俄罗斯则面临着西方史上最严厉的制裁,金融、贸易、科技等多个领域受到限制,卢布贬值、外资撤离等问题对经济造成冲击。 但俄罗斯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强化与亚洲国家合作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裁压力,同时通过军事行动巩固了在乌东和黑海地区的战略存在。 俄乌冲突也彻底打破了欧洲的和平格局,冲击着全球能源、粮食、金融等多个领域。 面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俄乌双方始终坚持各自的立场。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俄乌两国的命运,也深刻重塑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如今的战场态势更清晰地说明,俄罗斯不是不想收手,而是根本收不了手。 一开始俄罗斯动武,说白了就是想挡开北约递过来的 “刀”,保住家门口的安全缓冲。可打了三年才彻底看清,西方要的远不止是乌克兰,而是要彻底削弱俄罗斯,断了它的战略根基。 北约虽然始终没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援助的 “输血” 从没断过档,美国最近更是琢磨着给乌克兰送射程 1500 公里的 “战斧” 巡航导弹,简直是把 “刀” 架到了俄罗斯家门口。 这种步步紧逼的架势,压根没给俄罗斯留退路,只能硬着头皮扛下去。 这三年的仗早就变了味,表面上是俄乌在打,实际上是俄罗斯和西方的生死较量。 撤了就是认输,往后在国际上再无话语权;扛下去虽然难,但至少能守住战略底线,保住国家的尊严和未来。 所以哪怕经济受制裁、战场有损耗,俄罗斯也只能咬着牙打下去,这场博弈早就没有了 “收手” 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