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1-06 11:31:35

[太阳]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故事的开端充满讽刺,2015年难民潮来袭,瑞典和德国的政客们掀起了一场人道主义竞赛,瑞典政府拍着胸脯宣布:“我们将接纳所有寻求庇护者”,随即开出了堪称奢侈的难民待遇。   每月近5000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免费公寓、全额医疗保障,甚至子女教育全免,要知道,当时瑞典本土不少低收入群体的月收入也不过如此,有难民直言:“在这里躺着领补贴,比在原籍国工作还舒服。”   德国紧随其后,两年内吞下120万难民,累计投入超2000亿欧元安置费用,为了彰显包容,德国政府不仅暂停了《都柏林公约》中“难民需在首个入境国申请庇护”的规定,还为难民提供德语课程、职业培训等一系列福利。   但政客们没算过一笔账,一个难民的年均安置成本高达1.5万欧元,而德国的财政收入根本撑不起这种无底线慷慨,更荒诞的是,这种“圣母式接纳”完全无视现实逻辑。   瑞典人口不足千万,2015年一年就接收16.3万名难民,相当于每60个瑞典人就要供养一个难民,德国的难民数量更是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可配套的住房、教育、就业资源却严重不足,政客们沉浸在道德高地的自我感动中,却对本土民众的诉求视而不见。 “圣母”的慷慨,最终由全民买单,瑞典的高福利体系曾是国民的骄傲,可大量难民的涌入让这笔“福利蛋糕”被迅速瓜分,政府每年要拿出504亿克朗用于难民安置,导致本土民众的福利被一砍再砍。   老人的手术排期从3个月延长到700天,学校被迫缩减教学经费,医院因资金短缺关闭部分科室,比福利崩塌更可怕的是治安沦陷。   瑞典的治安脆弱地区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激增到23个,这些区域被难民帮派控制,毒品交易、枪击事件成为常态,2023年,瑞典的枪击案数量较2015年翻了一倍,斯德哥尔摩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涉枪案件,曾经的安全之都变成了欧洲枪击案之都。   德国的情况同样触目惊心,2015年科隆跨年夜,上千名难民集体性侵女性,引发全德震动,难民聚居区成为法外之地,宗教极端主义滋生,帮派冲突频发,更讽刺的是,德国政府为了政治正确,一度试图封锁相关负面新闻,直到舆论发酵才被迫正视问题。 为什么两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答案藏在圣母心背后的政治逻辑里,在瑞典和德国的政坛,接纳难民逐渐变成了一种不可质疑的政治正确,任何反对过度接纳难民的声音,都会被贴上“种族主义”“冷血无情”的标签。 政客们为了迎合激进民意、争夺选票,不惜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他们无视社会承载力的客观规律,将难民政策当成道德表演的舞台。   瑞典的政党为了争取左翼选民,不断加码难民福利,德国的默克尔政府为了彰显欧洲领袖的姿态,一拍脑袋就做出了接收百万难民的决定,却从未制定过完善的融入计划。 更可悲的是,这种圣母式愚蠢形成了恶性循环,大量难民的涌入导致就业市场饱和,45%的瑞典无业游民来自欧洲经济区外,德国难民的就业融入率不足30%。   无法融入社会的难民逐渐滋生不满,进而引发更多社会矛盾,而政客们为了平息矛盾,又不得不拿出更多财政资金补贴难民,最终让国家陷入“福利透支、治安恶化、民意撕裂”的死局。   直到社会危机全面爆发,瑞典和德国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瑞典政府紧急叫停了对叙利亚人的避难申请,将自愿离境难民的补助提高到35万克朗,还计划三年拨款44亿克朗限制移民,德国也增设了融入考核,收紧家庭团聚政策,试图堵住难民政策的漏洞。   但这些措施早已为时已晚,难民们习惯了高福利生活,自愿离境的意愿极低,而已经形成的平行社会、恶化的治安环境,想要修复绝非一日之功,2024年,瑞典首次出现离境移民多于入境的情况,1.4万未登记难民失踪,这些都成为了悬在国家头顶的定时炸弹。   瑞典和德国的悲剧,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一个国家的治理,不能被道德绑架,更不能脱离现实空谈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前提,是保障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基于社会承载力的理性决策,而不是不计后果的圣母式牺牲。   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又如何?完善的福利体系又怎样?当政客们用圣母心代替理性治理,当政治正确凌驾于民众福祉之上,再富裕、再安全的国家,也会一步步走向崩塌,毕竟,治国不是感动自己的道德表演,而是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远的系统工程。 如今的瑞典和德国,还在为当年的愚蠢付出代价,那些深夜响起的枪声、那些被挤压的福利、那些撕裂的社会,都是对圣母心泛滥最沉痛的控诉。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