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怒批的“雨天禁烧广播”,戳中了多少人对形式主义的痛! 人民日报下场怒

知足的水无影 2025-11-06 13:44:10

人民日报怒批的“雨天禁烧广播”,戳中了多少人对形式主义的痛!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的背后,是一幕让农民寒心的荒诞场景:河南周口扶沟县崔桥镇的田间地头,积水还没退去,村民们蹚着泥水抢收玉米、平整土地,跟秋汛抢农时的每一分钟都格外珍贵 。可耳边循环响起的,却是大喇叭里“严禁焚烧秸秆,违者依法处罚”的冰冷通知,村头横幅鲜红刺眼,值守点的干部打卡拍照后便躲进棚里,对村民急需的排涝帮扶视而不见。 最讽刺的是,连续阴雨让秸秆早泡得能拧出水,别说焚烧,晾干都要好久;距离年关尚远,谁有心思琢磨燃放烟花爆竹?村民们盼的是排涝技术指导、农机支援,是能帮着解决实际困难的“雪中送炭”,而非这种脱离实际的“走过场”。这种“政策执行只看流程,不看实效”的操作,本质上是用群众的急难愁盼,换自己的“工作留痕”,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变成了应付检查的套路。 形式主义最伤人的,从来不是做了无用功,而是在群众最需要支持时,递过来的却是冷漠和敷衍。干部脚不沾泥,就摸不透实情;眼睛只盯着报表打卡,就看不到群众的真实需求。禁烧秸秆的初衷是保护环境,可机械执行到不顾农时、不顾民生,反而让好政策变了味,损耗了基层治理的公信力。 好在事件曝光后,当地已停止无效广播,农业部门也派了技术人员点对点帮扶,这波整改让大家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其实群众要的从来不多:政策能跟着需求走,干部能围着群众转,大喇叭里播的是急需的信息,值守点上干的是实在的好事。 基层治理不是“按剧本演戏”,而是要“接地气解题”。希望这次人民日报的怒批,能给更多基层工作者敲醒警钟:少些“一刀切”的死板,多些“看天办事”的灵活;少些“打卡留痕”的形式,多些“脚下沾泥”的务实。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形式主义?欢迎在评论区吐槽,一起为“真办事、办好事”的务实作风点赞!

0 阅读:0
知足的水无影

知足的水无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