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

经略简料 2025-11-06 14:09:47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看了恶霸一眼,说:“越战中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 1961年,在浙江台州黄岩区一座人迹罕至的偏僻山村,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此人正是杨启良。 他的人生,便从这宁静又质朴的小山村开启了序章。 贫穷的家境与繁重的农活,锻炼出他惊人的耐力与倔强的性格。1983年,22岁的他报名参军,入伍动机十分明确:“当兵就要上战场,别把后厨当阵地混年头。”母亲在他离家时,只能偷偷抹泪。 进入陆军第1师2团3连,杨启良并非体格最强的士兵,却是训练最刻苦的一个,骨子里有股狠劲。 1985 年 3 月,老山前线的烽火硝烟之中,这股深埋于他心底的刚毅之劲,接受了一场关乎意志与血性的终极检验。在阴暗潮湿、蚊虫肆虐的猫耳洞里,他和战友们坚守着阵地,一年都无法洗脸。 在166高地,他独守阵地四个多小时,连续打退敌人四次进攻,毙敌18人。 弹尽援绝之际,他毅然抓起步话机,向着炮兵阵地,发出那石破天惊的呼喊:“向我开炮!”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毅然将自身的生死安危抛诸脑后,把阵地的存亡放在了首位。 战后,他左腿负伤,荣立一等功,被誉为“活着的王成”。可他内心深处有自己的评判:“我怕得很,但我不能走,人一走阵地就丢了,那不是死,是丢人。”这份对阵地的绝对责任感,成为他此后人生的底色。 时光来到 1996 年,杨启良正式转业,入职台州工商系统后,担任了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的秘书长职务。 他干脆把调解工作的案头,当成了自己续写责任与担当的全新战场。每年处理四五百起消费投诉,为群众挽回数十万元损失,同事们都评价他为人“实诚”。 这份沉甸甸的守护,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其间不乏荆棘与坎坷。他那源自战场的凌厉眼神,成了维护正义的武器。 他曾告诫挑衅者:“越战里的打打杀杀我见多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和我动手?”这并非恐吓,而是一种维护规则的最后通牒。 2013年,一个职业讹诈者声称面粉里有虫,索赔一万元。 杨启良从对方“一斤面粉包十五个饺子”的荒谬说辞中识破骗局,用气势将其吓退。面对卖过期面粉还扬言动手的超市老板,他同样用这股威慑力制服了对方。 他的原则清晰而坚定:“对敌人能伸,对百姓要屈。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被称作百姓。” 这股狠劲,只向破坏规则的“敌人”亮剑,是守护良善的盾牌。 十几年来,他刻意隐藏着自己的过去。 那块镌有“人民功臣”字样的匾额,仿若一段低调的荣光,被他小心翼翼地隐匿于箱底,静静沉淀着往昔的峥嵘与此刻的淡泊。 他最怕别人称呼他“英雄”。直到2017年,单位领导上门慰问,才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的事迹也因此被收录进台州地方志。 对于荣誉,他有着沉重的理解。他常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没能回来的。”这解释了他隐藏功勋的动机。 这从来不是所谓的谦逊,而是他对牺牲战友的坚守承诺,更是身为幸存者必须践行的人生责任。 战友们永远定格在了那片阵地,没能平安归来,我得带着他们的希望好好活下去。”杨启良的“好好活”,就是用余生踏实地服务。 退休后,他拄着在战场上受伤的腿,仍旧为社区的路灯、下水道操心,教年轻人技能。他用无声的行动,为那块隐藏的匾额不断增添着分量。 从黄岩山村的少年,到老山前线的战士,再到台州街头的“老娘舅”,杨启良的人生舞台在变,但那份以行动守护原则的精神标尺从未改变。 他用一生诠释了英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含义。 信息来源:昔日战斗英雄变成调解“老娘舅”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浙江日报

0 阅读:3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