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据法新社报道,欧盟方面突然表示正与中国就维持稀土供应稳定进行磋商,并探讨设立稀土通用出口许可制度。 11月5日当天,王毅外长在公合提出一条更大的议题:中方愿意与欧盟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展开谈判。这一步把讨论范围从“稀土能不能稳”扩展到“整体合作怎么走”。 先看地面上的产业情况。包头、赣州这些老牌基地从矿、分离到磁体和电机配套已经连成一条线,国内厂商的上下游衔接度很高。对比欧洲,稀土加工环节分散、产能有限,多依赖外部供给。合作面一旦拓宽,稳定度就更有保障,问题不只靠“许可流程”能解决。 再看用途层面。风电、混动和电动车用的驱动电机,对高性能磁体需求长期稳定,车企的交付周期和备件体系都要靠持续供货。欧洲推动绿色转型,这些环节离不开稀土材料。要想准点拿货,渠道顺畅和市场预期同样重要。 过去几年的做法也摆在那儿。欧洲一边说要把供应链稳住,一边在芯片、光刻机等环节对华设限,结果就是关口增多、不确定性上升。当需求端持续走高,任何单点限制都会放大风险,影响的不止是材料,还会蔓延到整机出货。 这次欧方提出“通用出口许可制度”,目标是简化流程、提高稳定性。中方把自贸协定提上台面,相当于把稀土问题放进更大范围的一揽子合作里,供应、市场、规则一起谈,才更接近长期可预期。 企业端的选择其实更清楚。大众、宝马、奔驰等在中国都有生产和供应网络,零部件与材料协同多年形成惯性。只要合作通道稳定,稀土与整车业务都能同步运转,订单与交付就不会被反复打断。 口径摇摆带来的成本很直观。布鲁塞尔近期强调“工具箱”,同时企业要面对两套不同的做法,这会增加协调成本。把议题拉回到务实合作,能减少这种来回切换带来的损耗。 外部环境也在加压。据多方报道,美国关税走向还在变化,地区冲突推高能源价格,欧洲不少工厂面临电力成本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稳定伙伴和更清晰的规则框架。 中方给出的方向很明确:以合作为主导,愿意把稀土问题与更广的市场合作一起谈。如果欧方选择务实推进,自贸协定与稀土稳定供应可以形成正向叠加,企业端最先受益。 这不是临时权宜,而是为后续多年安排打基础。把供应、准入和配套统一到一个清晰的轨道,风险更容易被管理,项目更容易按期落地。 话已经摆到桌面上。接下来就看欧洲怎么回应,是把讨论面扩大,把不确定压下去,还是继续在局部纠结。选项清楚,路径也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