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含泪说出, 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她想逃, 全红婵对于她来说, 确实是她心里不可磨灭的痛。 两人既是对手, 也是彼此成长的见证者。 连续两次奥运会输给了全红婵, 确实太遗憾了, 人生能有多少个8年啊, 她伤心到哭也很正常。 谁能懂这种拼尽全力却始终差一步的委屈啊!镜头前陈芋汐抹眼泪的样子,看得人鼻子发酸——她不是不够优秀,恰恰相反,她是世界顶级的跳水运动员,可偏偏撞上了“天才型选手”全红婵,这道跨不过去的坎,成了她8年运动生涯里最沉重的遗憾。 很多人只记得全红婵14岁东京奥运的“五跳三满分”,却忘了当时站在亚军领奖台上的陈芋汐,其实只比她小几个月。为了追赶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黑马”,陈芋汐付出的努力一点不少。每天清晨五点,训练馆里最先出现的总是她的身影,10米跳台上下百次跳跃,重复打磨每一个转体、入水动作,直到膝盖被跳台磨出老茧,手腕因为反复压水花肿得老高,她也只是揉一揉继续练。东京奥运后,她更是针对性强化短板,把全红婵擅长的臂力训练加量到双倍,连教练都心疼地说“她是把自己逼到了极限”。 可命运似乎总在开玩笑。东京奥运,她以微弱差距惜败;巴黎奥运,她拼到最后一跳,分数一度反超,却还是被全红婵的“教科书式入水”反超,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颁奖台上,她强忍着眼泪和全红婵拥抱,可下台后再也绷不住,躲在休息室里哭了好久——这8年,她从青涩小将熬成队里的“老将”,错过了无数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放弃了同龄人该有的轻松,满心满眼都是“奥运金牌”,可两次最关键的战役,都输给了同一个对手。 但陈芋汐的眼泪里,从来没有怨恨,只有不甘和遗憾。她曾在采访里说“全红婵真的很厉害,她的出现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这份坦荡,比金牌更动人。其实两人的成长,一直是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全红婵刚进国家队时,动作稳定性不足,是陈芋汐把自己的训练笔记分享给她,教她如何调整呼吸、控制节奏;而全红婵的“超高水平”,也成了陈芋汐突破自我的最大动力,让她一次次打破自己的最佳成绩。 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冠军只有一个。可我们总容易陷入“赢者通吃”的误区,忘了那些拼到最后却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运动员,同样值得尊重。陈芋汐的8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伤痕累累的执着,是在天才的光芒下依然不肯放弃的倔强。她嘴上说“想逃”,可谁都知道,这份“逃”不是退缩,是压力到了顶点的情绪释放——等情绪平复,她大概率还是会回到训练馆,因为对跳水的热爱,早已刻进了骨子里。 全红婵的天赋固然耀眼,但陈芋汐的坚持同样难得。她们就像中国跳水队的“双子星”,彼此照亮,也彼此追赶,正是这种良性竞争,才让中国跳水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没有谁是天生的失败者,陈芋汐的“两次遗憾”,不是耻辱,而是她职业生涯里最珍贵的勋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