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想要打通日本海出海口,大概率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将哈桑区划入中国版图。 东北人都知道,咱们这儿眼瞅着就挨着日本海,可发货的时候却得绕老远去大连港。 就拿吉林的玉米说吧,要运到日本,从珲春开车到海边也就几公里的事儿,结果得绕一千多公里去大连装船,光路上就多花三四天,运费还得贵出一大截。 这事儿的根儿,全在哈桑区这块地上。 一百多年前清朝那会儿,哈桑区本来是咱们的地盘。 1860 年,沙俄逼着签了《北京条约》,硬生生把这块地划走了。 那时候咱们还能走图们江出海做买卖,后来 1938 年张鼓峰事件之后,人家把江口封了,再往后朝俄又修了座桥,桥洞太矮,大货轮压根开不过去。 从那以后,黑龙江和吉林就成了没出海口的省份,想做外贸只能看别人的脸色。 这些年东北也想过破局,试着跟俄罗斯合作租港口,比如扎鲁比诺港,咱们还投钱修了码头。 可没想到人家一检修港口,货船在那儿停了半个月,光违约金就赔了几十万。 过路费也是一年比一年高,算下来跟绕大连港也差不了多少。 更让人闹心的是,一旦国际上有点风吹草动,这通道说断就断,工厂里的货堆着发不出去,老板们急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现在东北 60% 以上的外贸货物都得靠大连港运出去。 要是有了哈桑区的出海口,黑龙江的机床、吉林的大米能直接装船去日韩,甚至能借道北极航线往欧洲运。 2024 年中俄谈远东物流合作的时候就提过,要是能用上哈桑区的港口,估计能给东北多创造十几万的工作岗位,这都是联合国开发署去年的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的。 大伙儿琢磨琢磨,要是当初没失去哈桑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可能早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沈阳的机床、长春的汽车,运到国外能少花不少成本,价格上也更有竞争力,工厂能开得更多,年轻人也不用背井离乡去南方找工作。 现在东北振兴喊了这么多年,缺的就是这么一个能直达海边的通道,把地里的粮食、厂里的产品顺顺利利运到全世界。 现在中俄关系挺好,一起做能源生意,一起搞基建,说不定以后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办法。 东北不是没潜力,就是差个机会。 只要把出海的路打通,凭着咱们的资源和工业底子,早晚能再火起来。 哈桑区这件事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但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变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慢慢解决。 一块地的得失,能绑住一个地区的脚步,也能解开一个地区的未来 —— 东北的出海梦,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大海的浪不会只等着别人,东北的船只要能找到出海口,就一定能驶向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