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反悔了! 11月11日,泰国总理阿努廷表示,泰国将不再遵守泰柬和平联合声明中

凭栏观望史 2025-11-13 10:26:50

泰国反悔了! 11月11日,泰国总理阿努廷表示,泰国将不再遵守泰柬和平联合声明中的四点内容,将自行决定行动方针,并全力支持军队需求和行动。柬埔寨暂无回应。   泰柬边境那声地雷响,炸碎的不只是 16 天的和平协议,更是埋在地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怨。   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下,藏着上百万颗致命 “幽灵”,它们的存在,远比一次临时冲突更能解释两国为何容易剑拔弩张。   边境地雷的泛滥,得从半个世纪前的乱局说起。   上世纪 70 年代,柬埔寨陷入内战,红色高棉政权在边境地带大量埋设地雷,阻挡外来势力渗透。   同一时期,泰柬因领土争议摩擦不断,双方都把地雷当成 “低成本防线”,在争议区域密集布防。   越南入侵柬埔寨后,泰国为防范战火蔓延,又在边境加埋了数万颗地雷。   这些地雷型号杂乱,既有苏式、中式,也有美式,大部分没有准确埋放记录。   更要命的是,战乱中许多地雷被雨水冲刷、山体滑坡带离原始位置,形成无规律的 “流动雷区”,让后续排雷难上加难。   联合国数据显示,泰柬边境每平方公里就有近千颗地雷,是全球地雷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几十年来已有数千平民因此伤残甚至丧命。   这些地雷背后,是泰柬绵延百年的恩怨纠葛。   两国同为中南半岛古国,历史上就因领土归属多次交战,吴哥王朝与暹罗王朝的疆域争夺,为边境争议埋下了最早的伏笔。   近代殖民时期,法国殖民者随意划分边界,进一步加剧了领土矛盾。   最典型的就是柏威夏寺争端,这座建于 10 世纪的古寺,因地理位置特殊,两国对其所属权争执了近百年,2008 年还因此爆发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   边境居民的生活,一直被地雷和恩怨双重阴影笼罩。   泰国四色菊府的村民,从小就被长辈告诫 “别踩没走过的路”;柬埔寨马德望省的农民,只能在已知安全的小块土地上耕种,大片肥沃的边境土地因怕触雷而荒废。   即便和平协议签署后,这种恐惧也没完全消散。   许多家庭亲人分居两国,跨境探亲要绕远路、过层层关卡,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阻断往来。   泰国总理暂停和平协议的决定,看似是对士兵受伤的回应,实则是历史恩怨引发的信任危机。   泰方认定地雷是新埋的,源于对柬埔寨的长期戒备;柬方坚决否认,既是遵守《渥太华公约》的承诺,也是不想在领土问题上示弱。   这种互不信任,让简单的事实核查变得异常困难。   其实,类似的信任缺失在历史上多次出现:上世纪 90 年代,两国曾尝试联合排雷,却因互相怀疑对方 “留后手” 而半途而废;2011 年柏威夏寺争端后,双方达成的停火协议,也因互不信任难以完全落实。   化解危机的关键,不在于争论这颗地雷是新是旧,而在于正视那些埋在地下和心里的 “双重地雷”。   历史恩怨无法改写,但边境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渴望是共通的。   国际社会可牵头组建中立排雷小组,用先进技术逐步清除物理地雷;两国更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把领土、贸易等争议放到谈判桌上慢慢解决。   柏威夏寺争端通过国际法院裁决和平落幕的先例证明,对话远比对抗更有效。   地雷能靠技术清除,心结需要用诚意化解。   泰柬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持续的对立只会让双方都受损失。   与其让百年恩怨继续拖累民生,不如携手清除地雷、化解隔阂。毕竟,和平不是奢侈品,而是边境百姓每天都在期盼的日常,唯有放下过往芥蒂,才能让边境线变成互通有无的纽带,而非隔绝人心的鸿沟。   那些埋在地下的地雷终会被清除,但愿两国心中的 “地雷”,也能早日消散。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