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5日,多家外媒报道特朗普在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的贸易协定中加入“恶意条款”,美方若认为两国与第三方协议有损其利益,可终止双边协议。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条款直指中国,藏着不少算计。 2024年以来,美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绑定动作频频。9月12日,美国与柬埔寨正式签署互惠贸易协定;10月18日,美马先后敲定关税互惠协议和关键矿产备忘录。这些协议本是区域贸易合作的常规操作,却被特朗普硬加了“排他性尾巴”。 要知道,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早已根深蒂固。2023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2036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中柬贸易额也突破160亿美元,中国是柬埔寨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 特朗普这招“忠诚度测试”,其实是把东盟国家架在火上烤。对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来说,一边是美国提供的贸易优惠和市场准入,另一边是与中国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放弃任何一方都意味着巨大损失。 放眼国际,这种“捆绑式贸易条款”并非首次出现,但如此直白的“排他性要求”并不多见。此前美国与部分盟友的贸易协定中,也曾有过类似隐性条款,但多以“安全审查”“标准对接”为幌子,此次直接将“第三方协议”作为终止依据,显得更为霸道。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这一条款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近年来,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频频动用单边制裁、贸易壁垒等手段,此次条款更是将“霸权逻辑”嵌入双边贸易协议,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网友说“美国这是把盟友当棋子”,也有网友表示“东盟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条款不仅难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可能让东盟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 展望未来,马来西亚和柬埔寨大概率会采取折中策略,既不会轻易放弃与美国的贸易合作,也不会断绝与中国的经贸联系。而中国则可能通过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业链融合,降低此类条款带来的潜在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任何排他性、霸权式的贸易条款都终将被时代淘汰。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应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胁迫与捆绑。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