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向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金额高达50多亿,真是让人肉疼!没想到刚交完没多久,联合国10月初又开口要钱,否则只能裁员,结果到10月底,我们又全额汇出6亿85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美国拖欠逾30亿美元时,联合国向中国说了声“谢谢”) 中国的全额缴费不仅及时缓解了联合国的财政困境,更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践行多边主义的典范。而这一事件的背后,是联合国长达一年的财务危机与大国责任的鲜明分野。 事件的缘起可追溯至联合国会费分摊规则的调整。 据去年12 月联合国大会批准2025-2027年会费方案,会费分摊每三年调整一次,依据各国经济实力、国民总收入及人均水平综合核算,同时设置最高22%、最低0.001%的比例限制。 中国凭借持续增长的经济规模,分摊比例跃升至 20.00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费国,远高于第三名日本的6.93%。 2025 年年初,中国已率先足额缴纳当年常规会费与维和摊款,用实际行动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条约义务,但联合国的财政困境并未因此缓解。 截至 9 月底,会员国会费到账率仅 66.2%,总欠费额高达 43.2 亿美元,其中美国单一国家拖欠金额就突破 30 亿美元。 作为对比,美国 2024 年 GDP 达 28.7 万亿美元,全年应缴联合国相关费用不足其国防预算的 0.1%,其拖欠行为并非财政困难,而是长期以费施压、干涉联合国事务的战略算计。 财政缺口的持续扩大迫使联合国采取极端措施。 9 月,联合国秘书处提交 256 页预算报告,计划自 2026 年 1 月起削减 15% 常规预算,裁撤 2680 个常规岗位及 206 个维和支助账户岗位,同时缩减 13% 维和部队规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发出警告,称组织正面临 “极度脆弱” 的流动性危机,若资金缺口无法填补,可能陷入破产危机,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巡逻、也门粮食援助等核心项目将被迫中断,数千万弱势群体的利益直接受损。 10 月初,联合国正式向会员国发出追加资金通知,直言不补充经费将无法维持基本运转,这一紧急呼吁促使中国再次启动缴费程序,于10 月末全额汇出 6.8573 亿美元,成为首个响应紧急呼吁的主要大国。 中国的主动担当与美国的长期拖欠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自 1985 年以来完整缴清会费的年份不足 5 个,2020 至 2024 年累计拖欠超 68 亿美元,其欠费行为往往与政治诉求挂钩。 2025 年以 “维和行动不符合美国利益” 拒绝支付 12 亿美元维和摊款,同时通过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理事会等方式逃避欠费责任,仅教科文组织一项就累计拖欠5.8 亿美元。 美国甚至曾经以 “排除中国在关键机构任职” 为由冻结会费拨款,而中国始终坚持会费是条约义务,即便承担高达 20% 的分摊比例,仍做到及时足额缴纳。 这种一致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在宣布中国缴费消息时,特意用中文表达 “谢谢”,联合国官方视频也以 “谢谢,中国!” 为题致谢。 中国的资金注入为联合国争取了改革缓冲期,避免了核心职能瘫痪,也推动更多国家加快缴费进度,截至 11 月初,会费到账率已提升至 78%。 这一事件也暴露了联合国财政体系过度依赖少数大国的结构性缺陷,促使更多国家呼吁改革会费分摊机制,加强对欠费国的约束。 根据《联合国宪章》,拖欠款额超过前两年应缴总额的国家将被剥夺投票权,目前阿富汗、玻利维亚等国已因此受罚,国际社会正呼吁将这一规则平等适用于所有会员国,包括美国。 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联合国作为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其权威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全球和平与发展。 中国通过履行财政义务,既维护了联合国的正常运转,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更清晰地说明,国际合作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背后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撑。就像运转一台精密机器,资金是维持齿轮咬合的润滑油,少了它,再美好的合作蓝图也只能停留在纸面。 苏丹的维和士兵需要装备补给,也门的难民等着粮食救援,非洲的孩子盼着疫苗接种,这些实实在在的需求,都得靠足额的经费才能落地。 而像中国,像是国际合作中不可替代的 “稳定器”。不把会费当筹码,不拿责任做交易,这种 “言出必行” 的态度,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吃了定心丸,也让多边机制有了持续运转的底气。 我们用一次次及时缴费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大国担当。从推动维和行动延续,到助力全球减贫合作,中国的每一分投入,都在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的大国担当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这种基于责任与道义的行动,正在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