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那场关于 1000 辆电动大巴的交易,就像一场精彩的商业博弈,把印度商业环境的种种问题暴露无遗。 话说印度为了这 1000 辆比亚迪电动大巴,一开始倒是爽快地交了 50%定金,可拿到手的却只是一堆没动力的车壳子。这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买了个手机壳,却发现没有手机,根本没法用。 印度方面着急用车,没办法只能又咬牙交了 20%,这才拿到了关键的电池。本以为这下可以顺利上路,可谁能想到,整车组装好准备出发时,所有大巴全“趴窝”了。一查才知道,这些车被比亚迪远程锁死了,想解锁必须把剩下的 30%尾款付清。 印度那边不少人就开始抱怨比亚迪“玩技术套路”“不讲情面”。可比亚迪也有自己的说法,人家称这是按合同来,就是为了保障回款。毕竟在商业合作中,合同就是双方的约定,谁违反了都得付出代价。 比亚迪之所以这么硬气,那是有雄厚的资本。在全球新能源大巴领域,比亚迪可是龙头老大,技术成熟得没话说。之前就已经在印度投用了两千多台大巴,覆盖三十多个城市,市场份额超过五分之一。这就好比在一个班级里,比亚迪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老师和学生都得高看一眼。 再看看印度的商业环境,那可真是一团乱麻。不少外资企业都在印度栽过跟头。就说小米吧,曾经有 48 亿资产被莫名冻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换做哪个企业都得心疼。三星也被罚款 6 亿多美元,大众被追着要 14 亿美元税款。这些企业就像无辜的行人,走在印度的商业大道上,却突然被路上的“陷阱”给绊倒了。 而且印度的维权渠道也不靠谱。相关的上诉案件堆了八万多起,每年还在新增两万起。一场商业纠纷拖个十年都不新鲜,最后能胜诉的还不到两成。这就好比你去打官司,明明自己有理,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判决,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去尝试呢? 咱们再对比一下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特斯拉在上海那可是顺风顺水,从建厂到投产,一路绿灯。当地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基础设施也配套完善,清关速度快,电力、交通都能满足生产需求。 特斯拉在上海的发展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而印度呢,清关比东南亚慢 4 倍,工厂常常开不满工,产能利用率只有七成多,运营成本还高得离谱。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人在平坦的大道上,另一个人却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结果可想而知。 从技术角度来看,比亚迪的远程锁车可不是临时想出来的招。这是生产时就设计好的保障,电池和车身编码绑得死死的,没有解锁指令,装了电池也开不了。这一招就像给商业合作上了一把保险锁,让比亚迪在回款上握有绝对主动权。 再看看印度民众,他们对电动大巴其实是有很大需求的。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里的公交要换成电动的,可印度本土的新能源汽车还没普及,渗透率连 2%都不到。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面前有一份美味的大餐,却因为各种原因吃不到。 现在全球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企业出海既要敢闯,更要会自保。比亚迪用远程锁车这一招,不仅挡住了赖账的可能,也给所有出海企业提了个醒:核心技术就是最硬的底气。印度总想着靠拖款、改规矩占便宜,却忘了商业合作的根基是互利共赢。如果一直这样消耗外资的信任,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想发展却没人敢深度合作”的困境。 这场“锁车风波”还在继续,印度后续是会改变策略,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还是会继续我行我素,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企业都要学会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护自己,用技术和智慧赢得市场。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