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美国国防部突然宣布了。从南海到东海,美方公开的影像里,最常见的伴飞机型

周律鸣法 2025-11-08 16:33:01

果不其然。美国国防部突然宣布了。从南海到东海,美方公开的影像里,最常见的伴飞机型就是歼-11。这不是偶然,是任务匹配的结果,谁更合适谁上。 今年,随着特朗普今年初顺利连任、开启第二任期,美国在印太的军事布局明显加速。3月12日,美国国防部那份《临时国家国防战略指导意见》被曝光,算是把美方战略意图摆在了台面上。 文件由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签字,内容很直白:咱中国被定性为“唯一步步紧逼的威胁”,阻止中国大陆“夺取”台湾地区是美国的头号优先任务。 为了这个目标,美军要把全球部署的重心彻底转向印太,欧洲、中东等地只能“自己扛风险”。 这种调整其实早有迹象。特朗普上台后,先是给欧洲盟友下了“军费必须涨到GDP 5%”的硬指标,逼着北约和欧盟自己兜底俄乌冲突的烫手山芋,腾出手脚和资源往亚太集中。 3月下旬,赫格塞思刚刚完成亚太走访,和菲律宾敲定了远征舰艇拦截系统的追加部署,还卖了20架F-16战机。日本方面则确认升级美日联合司令部,推动联合生产先进导弹计划。美国的“朋友圈”在印太越来越紧密,军事存在感一天比一天强。 但对咱中国,除了拉盟友、搞军售,美国还要求台湾地区“大幅提升防务预算”。与此同时,南海和东海的美军侦察、巡航行动持续高强度。 2023年,美军陆基大型侦察机在南海出动约1000架次,2025年借着菲律宾、日本基地,侦察频率更密。各种侦察机、反潜机、电子侦察机轮番上阵,镜头里总少不了一个主角——歼-11。 有意思的是,美军每次公布所谓“抵近遭遇”的视频、照片,歼-11总是高频出镜。很多人都好奇,咱中国不是还有歼-10、歼-16吗?为啥偏偏歼-11成了主力? 其实,远海防御任务对航程、载弹量、机体耐久性要求极高。歼-11身为“侧卫”家族的主打机型,恰好就是为这种环境量身定制的。 歼-11的最大航程超过3500公里,作战半径1200多公里,带副油箱能长时间巡逻。载弹量大,能带全套对空导弹、机炮,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2016年5月,歼-11在南海拦截美军EP-3侦察机就曾引发国际关注。之后几年,歼-11多次在南海、东海参与拦截,实战经验丰富。机体结实,系统成熟,是远海高强度任务的首选,难怪美军镜头里总是它。 其实,歼-11频繁“伴飞”并不是秀肌肉,而是中国依法依规的正当行动。根据国际法,任何国家的军机抵近别国敏感区域,对方完全有权依法监视、拦截。 2020年上半年,美军进入南海的活动就超过2000次,2025年更是有增无减。歼-11贴身伴飞,是对美军危险抵近的规范回应,也是中国空防专业化的直接体现。美国自家公布的影像,变相成了歼-11的“硬核宣传片”。 而且,咱中国的远海防御体系还在不断升级。今年11月,福建舰正式入列,歼-15T舰载机完成弹射训练,海空一体的远海防线更坚固。 尽管歼-11是岸基主力,但与航母编队形成互补,东海、南海的空防网越织越密。每一次拦截,都是咱中国维护主权和安全的底气。 美国这次战略东移,欧洲盟友其实很不爽,北约压力大增,欧洲安全风险又回来了。 亚洲盟友虽然配合美国,但对极端政策也心存顾虑。菲律宾虽然和美国合作升温,但对真正卷入中美对抗还是有顾虑。日本虽然动作积极,但也对风险上升保持警惕。 台湾地区这边,美方要求增加防务预算,2025年预算增幅创新高,财政压力直接加码,社会上质疑声也多了。 被裹挟在中美博弈前线,风险和成本都在上升。南海方向,东盟国家依旧维持平衡,既不愿选边,也不想局势失控。但随着美军“灰色行动”增加,南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在升温。 中美之间,军事对抗的常态化已经很明显。美军强化南海中程导弹部署,试图建立新的威慑链条。 .中国则以歼-11等机型常态化拦截作为回应,双方都不会轻易让步。2025年10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APEC峰会达成贸易休战,但军事领域中国坚守底线,经济上“谈”、军事上“防”,形成了“斗而不破”的新博弈。 未来印太局势,还是看中美对抗和区域平衡。美国想靠盟友和高压军事稳住印太,但盟友信任、资源分配、内部争议都是难题。 中国持续升级军事现代化和远海防御,用定力和实力稳住局面。歼-11作为远海空防的“门面”,还会继续高频亮相美军影像。 总之,这次美国国防部的“突然宣布”其实并不意外。咱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能力应对挑战。美国想靠战略重心东移遏制中国,谈何容易? 歼-11高频出镜,是中国空防信心的体现,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底气。中美竞争还会继续,但正如歼-11一次次伴飞所展现的那样,咱中国早已准备好了。  

0 阅读:0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