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开始算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0亿美元、英国2000亿美元、中东3国3.2万亿美元,可是却从我们这吃了闭门羹,这才是他面对中国总是破防的基本原因。特朗普举着关税大棒,向全世界发出威胁,根本目的就是要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懂王特朗普有个广为人知的处世哲学——做生意不能讲情面,当总统也不过是“做更大的生意”。 在他眼里,国际关系就是一张巨大的账本,盟友是客户,对手是钉子户,而白宫,则是他讨债收租的总部办公室。这套生意经在他第一任期里玩得风生水起,从东亚到西欧,从中东到北大西洋,他举着关税大棒和安保承诺,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场全球财富收割。 他最经典的操盘手笔,落在欧洲的土地上。他冲着北约盟友嚷嚷“你们在占美国便宜”,直接把“退群”威胁摆上台面,要求各国军费必须达到GDP的2%。 这一招精准戳中了德国的软肋。默克尔政府顶不住压力,不仅逐年追加军费预算,还转头向美国抛出了购买F-35战斗机的巨额订单。 这还不算完,特朗普紧盯着欧洲的能源命脉。北溪管道被他视为眼中钉,他毫不掩饰地施压,阻挠项目推进,逼着欧洲舍近求远,掉头购买穿越大西洋运来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这一转,让欧洲的能源账单瞬间飙升。 数据显示,到了2022年,美国对欧LNG出口同比猛增了120%,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有人粗略算过一笔账,这几轮组合拳下来,从军火交易到能源买卖,美国从欧盟身上刮走的利益,前前后后加起来,恐怕接近6500亿美元。这钱赚得,让特朗普觉得自己的策略高明至极。 他的算盘在东亚同样拨得噼啪响。面对日本,他祭出了汽车关税的法宝,扬言要课以25%的重税,这把以汽车产业为经济支柱的日本惊出一身冷汗。为了躲过这一劫,安倍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向美国农产品更大程度地开放了市场。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巧妙地利用了日韩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恩怨和敏感的半导体争端。他在一旁看似调解,实则操控,让两国鹬蚌相争,最终确保美国的科技企业在关键产业链上稳坐钓鱼台,巩固了技术霸权。 这一通操作,据估算,让日本付出了大约5500亿美元的经济代价。 而对韩国,这位“老板”更是把盟友关系用到了极致。他一张口,就把韩国承担的驻韩美军费用从每年不到10亿美元,直接拉高到惊人的50亿美元,翻了五倍还多。这简直是把保护费明码标价,坐地起价。 不仅如此,他还向三星这样的韩国科技巨头施加巨大压力,以各种名义迫使它们交出宝贵的核心技术。在“美国优先”的旗帜下,韩国就像个被盯上的钱袋子,硬生生被掏走了约3500亿美元。 如果说对欧亚盟友还披着一层战略博弈的外衣,那特朗普在中东的敛财手段就更显赤裸裸。他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这个决定如同在动荡的中东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国际油价应声暴涨。 趁着这片混乱,他转头就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几位“石油土豪”展开了金元外交。一边是渲染伊朗威胁,一边是挥舞着军售大单,软硬兼施之下,三国纷纷签下了天价的军火采购合同,并承诺在美国进行巨额投资。 从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到能源基础设施,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这一轮堪称掠夺式的交易,让美国从中东三国卷走了高达3.2万亿美元的惊人财富。 然而,当特朗普带着他无往不利的“交易艺术”和关税大棒,信心满满地转向东方时,他却结结实实地撞上了一堵墙。 这堵墙不卑不亢,既没有在恐吓下慌乱,也没有在诱惑前动摇。它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国内市场、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和坚定的战略定力。 特朗普发现,他那些对付其他经济体的招数——无论是关税威胁、技术封锁还是地缘讹诈,在这里要么效果大打折扣,要么直接失灵。 中国庞大的市场固然吸引人,但想靠施压就让对方在核心利益上做出退让,根本行不通。他想像收割其他国家那样,轻松地从这里捞取巨额利益,结果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这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或许正是解读他后来一系列看似情绪化、极端言行的关键密码。一个习惯了在谈判桌上通吃全场的“生意人”,突然遇到了一个既无法收买也无法吓倒的对手,那种算计落空的恼怒和战略上的无力,很容易就转化为公开场合的屡屡“破防”。 他面对中国时的气急败坏,与其说是意识形态之争,不如说更像一个精明的算计者,在发现自己最大一笔横财怎么也捞不着时,那种气急败坏的失态。 全世界都成了他的提款机,唯独在这台机器面前,他的卡被退了回来。这笔他没能力、也没机会再算的账,大概会成为他心中长久的一根硬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