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被问到郑丽文昨天去祭拜吴石一事,蒋万安丝毫没有掩饰地说:“我们应该纪念这些捍卫中华 M 国、保卫我们前辈。” 这句话一说出口,风向就变了。看似是一句 “致敬烈士” 的表态,实际上透漏出了蒋万安 “立场模糊” 的心态,更暗藏对历史主轴的刻意偏移。 吴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国民党军中的重要情报员,更是被载入史册的爱国革命烈士。 1949 年,他因掩护地下党组织、传递关键军事情报暴露身份,被捕后英勇就义。他的牺牲,始终与国家统一、民族大义紧密绑定,是为了终结内战乱局、实现全中国的完整统一,绝非为某一特定政权的存续而战,这是历史定论,有充分的史料记载和官方认定作为支撑。 而蒋万安呢,作为国民党要角,且身兼台北市市长这一重要职务,在公开场合说出 “捍卫中华 M 国” 这样的表述,立马被人质疑是不是在 “偷换概念”。 因为吴石牺牲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末期,核心目标是推动全国解放与国家统一,本质是支持进步、反对分裂,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非为了维系早已退出历史主流的旧政权。 蒋万安这句话说的微妙 —— 既想借 “纪念烈士” 博取正面形象,又不愿放弃国民党的历史叙事,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逻辑困境。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中华民国” 作为旧政权的历史使命正式终结,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是联合国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政治现实。所谓 “中华民国政权退守台湾”,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的地区割据问题,台湾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 “国家”,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内涵。 吴石的牺牲恰好发生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他用生命作出的选择,清晰传递出支持新中国、拥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如今蒋万安试图把他往 “中华 M 国” 这边拉,本质上是在歪曲烈士的革命初衷,是对历史的 “反向解读”,难免让人觉得历史被刻意掰弯,烈士的牺牲价值被片面解构。 郑丽文去祭拜吴石,其实本意是想传递 “两岸和解”“尊重统一先烈” 的信号。 但蒋万安的回应,却硬生生给这件事附加了意识形态标签,让原本可能凝聚共识的举动,变成了引发争议的政治话题。 这绝非 “讲错话” 那么简单,而是刻意为之的 “立场模糊”,是在两岸议题上回避核心、玩弄话术的典型表现。 更别说,这种模糊立场,在当前岛内政治环境下,极易被解读为 “政治操作”。 近年来,岛内蓝绿阵营围绕两岸议题博弈激烈,国民党始终在 “承认一中” 与 “维持现状” 之间摇摆,既想争取主张统一的选民支持,又怕得罪岛内 “独派” 势力及背后的外部干涉力量。 蒋万安的这番表态,恰好贴合了这种 “两头讨好” 的政治策略:对蓝营支持者而言,“纪念前辈” 能唤起历史情感共鸣;对中间选民而言,“致敬烈士” 显得立场中立;对 “独派” 势力而言,“中华 M 国” 的表述又回避了 “一个中国” 的核心,不至于引发强烈反弹。 但这种试图在两岸之间玩平衡的操作,终究经不起历史真相的推敲,反而会暴露其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底线缺失。 蒋万安惯常在重大历史问题上采取 “模糊处理” 的态度 —— 谈及两岸关系,只提 “维持现状” 却回避 “一个中国” 原则;谈及历史事件,只谈局部细节却回避核心主轴。但历史不能打马虎眼,尤其是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大义、烈士牺牲这样的重大议题,容不得半点模糊和歪曲。 吴石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贴标签、被政治人物拿来利用的符号,他的牺牲承载着一代人对国家完整、民族复兴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牺牲,不是为了维持某个体制的存续,而是为了实现中国整体的统一,为了让国家摆脱分裂、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核心意义不容任何政治操作篡改。 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吴石烈士与 “捍卫中华 M 国” 绑定的表态,与绿营一贯试图 “去中国化”、歪曲两岸历史的定性,在本质上如出一辙 —— 都是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模糊国家统一的核心议题。 在岛内政坛,不少政治人物都试图用 “历史共识” 的幌子掩盖两岸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但如果连烈士的牺牲意义都能被随意重新定义,连历史真相都能被刻意歪曲,那所谓的 “共识” 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壳,根本无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任何基础。 政治人物可以有策略、有权谋,但不能连民族大义的底线都模糊,不能连历史真相都拿来当作政治博弈的工具。 吴石烈士的牺牲早已盖棺定论,他是为国家统一而死、为民族大义而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篡改的历史事实。纪念他,就应该坚守历史真相,传承他的爱国精神和统一情怀,而不是将其异化为政治操作的筹码。 任何试图歪曲烈士事迹、模糊国家主权的行为,都会遭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也必然会被历史所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