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隐身”背后:一场打坏的电话与普京的换将棋局

思念蚀骨灼心 2025-11-10 09:54:32

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11月5日普京亲自主持的联邦安全会议,讨论的是美国重启核试验后俄罗斯要不要跟进这种重磅议题,所有安全会议常务成员都到齐了,唯独拉夫罗夫的座位空着。 这还没完,紧接着第二天,克里姆林宫就宣布,今年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换人了,不再是拉夫罗夫,而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毕竟过去几年,哪怕普京自己不去G20,也都是拉夫罗夫扛大旗。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次会议没参加,一次峰会不带队,可能只是巧合。但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就能发现蛛丝马迹。整个风波的起点,很可能是一个打坏了的电话。 10月21日,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本来是想铺路,让普京和特朗普能在布达佩斯见上一面。结果话不投机,据说拉夫罗夫在通话中态度强硬,坚持要求“消除冲突的根源”,拒绝在乌克兰问题上妥协,还把基辅政权称为“纳粹政权”。 这下可好,鲁比奥转头就劝特朗普取消了峰会,美国还顺手制裁了两家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算是特朗普回来后的“下马威”。这么重要的沟通搞砸了,总要有人来背锅,作为外交一把手的拉夫罗夫自然难辞其咎。 当然,克里姆林宫对外肯定是否认三连。发言人佩斯科夫赶紧出来辟谣,说拉夫罗夫和普京好着呢,外长职位稳得很,那些说两人闹矛盾的都是瞎猜。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轻描淡写地说拉夫罗夫缺席会议是“事先商定”的,没什么大不了。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回应,反而让更多人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抛开这次的外交失误,拉夫罗夫的“隐形”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看看普京这几年,明显在推动高层换血,国防部长绍伊古之前也换了岗位,一批六七十岁的老人逐渐让位给更年轻的70后、甚至80后官员。 拉夫罗夫已经75岁了,精力可能确实不如从前,而接替他带团去G20的奥列什金,来自总统办公厅,擅长经济和技术谈判,画风跟拉夫罗夫的强硬做派完全不同。这或许暗示普京的外交思路在变,不再一味硬刚,而是想用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去试探西方,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僵持不下、国际压力山大的背景下。 所以,拉夫罗夫这两次“缺席”,看起来是两起孤立事件,但其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克里姆林宫内部的人事动向和外交策略的微妙调整。老将拉夫罗夫未必会马上下课,但他的角色很可能正在从台前主力慢慢转向幕后顾问。 接下来G20峰会上奥列什金的表现,将是观察俄罗斯外交风向的一个重要窗口。不管怎样,为俄罗斯外交服务了二十多年的拉夫罗夫,他那个标志性的强硬外交时代,或许正在悄然接近尾声。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思念蚀骨灼心

思念蚀骨灼心

思念蚀骨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