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个最狠的,就在日本的大学课堂上,一个日本教授,亲口告诉底下的日本学生:我

名城探寻 2025-11-10 10:11:03

我跟你说个最狠的,就在日本的大学课堂上,一个日本教授,亲口告诉底下的日本学生:我们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对,你没听错。 他们拼了命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 这位教授大概率像明治大学的山田朗那样,长期研究近现代史,见过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原始史料,也目睹过右翼势力对历史的公然歪曲,才选择在课堂上撕开这层遮羞布。 他不会回避,篡改历史从来不是零散的言论,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目的就是切断年轻一代与真实历史的联系。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问题的根子得往战后刨。日本战败后,美国最初主导非军事化改革,可冷战一爆发,为把日本打造成反共桥头堡,对其战争责任的清算草草收场。 那些本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战犯,不少重新回到政商界,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甚至当上首相。这些人带着战前的皇国史观,自然要想方设法为侵略行径“正名”,篡改历史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这一切的核心阵地。战后日本教科书从“国定”改成“审定”,看似放开,实则给了文部科学省插手的空间。 1958年就开始把“侵略中国”改成“进入中国大陆”,后来更有教材把太平洋战争美化为“解放亚洲”,连“随军慰安妇”都被认定为“不恰当”表述强制删除。 现在日本初中使用率近八成的教材,提南京大屠杀只说“南京事件”,还宣称“受害人数尚无定论”。年轻人在摆着731部队物证的展馆旁自习都一无所知,把靖国神社当普通景点,正是这种教育的恶果。 塑造“受害者”形象是这套叙事的关键一步。他们反复渲染广岛、长崎核爆的惨烈,却绝口不提核爆源于日本的侵略战争。右翼学者庵野丰在学术会上放视频,说缅甸、菲律宾的“独立”是日本功劳,美国教授还跟着附和。 《产经新闻》更离谱,把苏联解放东北说成“背信弃义”,硬生生把侵略者身份换成受害者。这样的操作多了,难怪2025年的民调里,近六成日本受访者觉得“已经充分道歉赔偿”。 背后的野心藏不住。淡化战争责任,是为军事扩张扫清障碍。日本近年防卫预算屡创新高,2026财年申请额达8.85万亿日元,还计划提到GDP的2%。 解禁集体自卫权、升级日美军事同盟、向海外出口武器,这每一步都需要一套“正当化”的说辞,篡改历史恰好能提供这种说辞——既然不是侵略,扩军就成了“维护和平”。 日本国内不是没有清醒的声音。山田朗教授在“战争加害图文展”上呼吁正视责任,警告军国主义复活风险;展览主办方代表竹冈健治直言,不讲加害史实,和平主张没人信。 但这些声音太微弱了,右翼势力把持着舆论和教育资源,连首相发表战后反思谈话都要受阻碍,极右翼政党还在选举中大胜。 历史真相从不会被文字掩盖。731部队的实验报告、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证词、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档案,都在无声地反驳那些谎言。 日本花再多钱买舆论、找代言人,也改不了侵略的本质。这种选择性遗忘不仅伤害邻国感情,更让日本自己陷入历史迷思,无法真正建立稳固的和平认知。 正视历史从不是“自虐”,而是对未来的负责。只有承认曾经的加害责任,才能卸下历史包袱,与邻国建立真正的互信。刻意篡改只会加剧隔阂,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