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说,难怪广东人发大财,昨晚的开幕式全运会约3500名演员演出,而舞台的水是

名城探寻 2025-11-11 08:11:13

我老公说,难怪广东人发大财,昨晚的开幕式全运会约3500名演员演出,而舞台的水是雨水落下来的,真是一毛钱水费都不用出。 这话听着接地气,可真想错了——舞台用雨水不是为了省那点水费,而是藏着一套精细到骨子里的“绿色全运”方案。负责这套雨水系统设计的总工程师陈磊,是华南理工大学给排水专业出身,之前跟着团队做过广州亚运会场馆的水资源循环项目。 这次接到全运会任务,他第一时间就带着徒弟们扎进场馆,连续三个月记录广东不同时段雨水的水质数据,连台风天的雨水酸碱度都没放过,就怕南方多雨的气候给水质带来波动,影响演出安全。 舞台上落下的雨水,可不是直接从天上接下来的。场馆顶部铺了特殊的导流槽,雨水先流进粗滤装置,把树叶、小石子这些杂质拦住,再进入地下的沉淀池静置48小时,接着通过超滤膜过滤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和悬浮物,最后经过紫外线消毒,才能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里的B类要求——这标准严到什么程度? 检测员王姐每天早上都要取样,用试纸测完pH值,还要送到实验室查细菌总数,就怕演员赤脚踩水时出问题。开幕式前三天那场雨,她愣是在实验室守到凌晨两点,确认水质达标了才敢回家。 要是只算水费,这套系统反而“不划算”。地下建了两个4000立方米的储水池,光钢筋水泥就花了不少钱,净化设备的调试更是磨了大半年。 但陈磊团队算的是长远账:开幕式舞台每小时用水量得有300多吨,要是用市政自来水,不仅要消耗大量公共水资源,用完的废水排出去还得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担。 现在用雨水,用完之后还能通过回灌井渗回地下补充地下水,连绿化灌溉的水都省了,等于给场馆装了个“水循环小生态”,这哪是省水费能比的? 广东人搞大型活动,从来没把“环保”当口号喊。早十年广州亚运会,就试过用中水浇场馆草坪; 深圳大运会时,部分场馆的空调冷却水都实现了循环利用。这次全运会的雨水系统,是把之前的经验升级了——不仅能收集雨水,还能根据天气预测调整储水量,比如知道未来几天有雨,就提前放空一部分储水池,避免雨水浪费。 这种思路其实和广东的经济发展很像:不盯着眼前的小利,而是靠技术把“可持续”做成实实在在的事,就像这套系统后续还要推广到佛山、东莞的几个新建小区,带动本地环保设备企业研发,这才是长远的“算账”方式。 大家看到的是舞台上飘洒的雨水,没看到的是背后无数人的较真。陈磊团队为了让雨水下落的角度符合演出效果,调整了几十次喷淋头的位置; 王姐为了保证水质,连家里的孩子都顾不上接。这种把细节抠到极致,又把生态放在心里的态度,才是广东能一直走在前面的原因——不是靠“省一毛钱”的小聪明,而是靠把环保、技术、民生拧成一股绳的大智慧。 一场开幕式的雨水,看着普通,却藏着广东发展的密码:不贪短期便宜,只做长远正确的事。尊重资源、敬畏生态,再用技术让理念落地,这或许就是大家说“广东人发大财”的真正原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